屈原管理区地貌上曾经有三大名山,由于宣传不够,故而很少人知道其中有原由。

境内地貌单纯,仅有微域差别。

人工围垦平原区境内中部以及西北部,多为沉降和水蚀溶化作用形成的湾汊,素有“三十六坪、四十八汊”之称。各湾汊淤积河湖冲积物,经年围垦而成为人工围垦平原。该区含营田镇、河市镇、凤凰乡大部。总面积.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94.55%。有耕地面积.8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90%,其中水田公顷,占耕地面积的60.2%。海拔22~1.4米之间。东部汨罗江、西部湘江入境处,地势略高于中部,平原整体形似锅底。

低岗区人工围垦平原区的东南、西南、东北部,突卧一带低岗。东西南部低岗沿一道撇洪沟,呈东西走向。东北部岗地含凤凰山全部,呈南北走向。境内岗地海拔为0~56.7米,总面积.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5.2%。主要岗丘有凤凰山、边山,次为狮子山、禾鸡山、木鱼山。

屈原文化、端午龙舟文化、公祭屈原文化发源地凤凰山

凤凰山别名凤凰台,古名玉笥山、汨罗山,属凤凰乡,隋朝玉州治在此,旧为玉笥山系。年炸开周家垄后,相传黄帝在磊石山张乐洞庭之野,凤凰十二鸣集此山,因名凤凰山。《湘阴县图志》载:“相传轩辕黄帝南巡,张乐洞庭之野,有凤凰十二,鸣集此山,雄雌各六,以应律吕,因名。”凤凰山西南河泊潭春(川)江嘴正是千古公论的汨罗渊、屈潭之地。故而《湘中记》称此为“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栖此作九歌”,有盘石马迹,是屈原故居旧地。相传屈原在此笔架山上写《离骚》、河泊潭畔吟《河伯》、渔父潭(江潭)边作《渔父》。汨罗渊北凤凰山旧称汨罗山(《方舆纪要》),汉代始建的屈原庙(唐后统称汨罗庙)在此,传有宋玉招魂处,他在此立屈原塔、招屈亭、屈原墓招魂;贾谊投书、司马迁泪滴江潭在此地;唐蒋妨到此重立屈原墓碑,并写下《汨罗庙记》;宋代在此立汨罗书院,北宋年前后,此地“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原故宅(南岳庙)地址被改建为南阳寺;《湘阴县图志》记:“宋,僧和山开南阳古寺。”南阳寺屈原故宅,明代嘉靖二十年()迁移到河市东北南阳渡(翁家洲)“奉汨罗香火”(《嘉靖湘阴县志》)。凤凰山上(沉渊故处)的屈原汨罗庙、嘉靖重建的濯缨桥、独醒亭、招屈亭,均在乾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被湘阴知县陈钟理一同迁移到了今汨罗市屈子祠处(陈钟理《汨罗庙记》)。清同治十二年(年)凤凰山吴家坝(旧名龙船坝)西再建屈子庙,年拆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贾谊之后,历代不少顶尖文化名流前来汨罗渊河泊潭,凭吊屈原。留下诗文达万余首(篇)。

屈原在此作《离骚》《怀沙》《惜往日》《国殇》《招魂》《河伯》等,留下“香草美人”和《九歌》之千古绝唱。司马迁在此做《屈原贾生列传》,让“汨罗”进入国史;东方朔到此作《哀命》:“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庄忌到此《哀时命》“子胥死而成义兮,屈原沉于汨罗。”刘向到此作《离世》“惜师延之浮渚兮,赴汨罗之长流。”李白到此《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到此《祠南夕望》:“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孟郊到此作《楚怨》:“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韩愈到此作《湘中》:“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并《题杜工部坟》:“捉月走入千丈波,忠谏便沉汨罗底。”

《永乐大典》《古罗志》载宋洪炎《秋日登万岁寺(磊石洞庭庙改建)》诗:“山川信美自愁多,岭海穷途可若何。倦客难寻越绝记,畸人但唱郢中歌。天香不入伊蒲塞,佛水犹开优钵罗。还是浮云韬白日,凤凰台上一经过。”《湘阴县图志》载有清人周倬祥《宿凤凰台》诗:“朝登磊石岭,暮宿凤凰台。日落愁人泣,天空野鹤哀。轩辕不复返,灵鸟何时来?遗迹茎萧索,临风漫举杯。”

凤凰山在历史上是严重的血吸虫疫区,民谣称:“凤凰台,凤凰台,女不生崽男怀胎”;清末诗人周韫祥游凤凰山时,不见灵鸟唱和,唯有哀吟贯耳,慨叹道:“古皇巡乐地,遗迹满蒿莱。”年,灭螺开垦,劈山开河,堵口截流,彻底改变了昔日荒凉凄惨之状。年4月17日,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登山视察,即兴赋《登凤凰山有感》二首。年改革开放后,凤凰山上茶园层层,果园成片,树木成荫,成为境内茶叶生产基地和风景秀丽的旅游区。

凤凰山距区机关驻地21.5公里。东濒汨罗市白塘湖,西界平江河(古汨罗江),南靠汨罗江周家垅洪道,北连八里堤与磊石山相通。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6公里。形似巨舰,航行于白塘湖、新塘湖和荞麦湖之间。总面积9.2平方公里,最高岗顶海拔56.7米,余处26米以上。有大小岗丘个,且岗谷相间,呈波状起伏。谷地为水田,岗坡宜茶宜林,主产茶叶、水果(柑橘、猕猴桃)、栀子、杉树、樟树,有“花果山”之誉。

湘水水神文化发源地、屈原《天问》地湘山黄陵边山

边山古名湘山、黄陵山。湘水水神文化发源地之一,正是《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之湘山。旧在汨罗江南岸,《一统志》云:“黄陵山一名湘山。”位于境内西南角,属营田镇辖区。岗丘南北走向,由上边山、下边山、小边山组成,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公里,总面积1.25平方公里,海拔6~50.62米之间。北至推山咀,南近湘阴蒙古包,东倚余家坪,西靠湘江。历为湘江下游主要港口及兵家必争之地。

传舜帝二妃在此闻夫崩于九嶷,悲痛欲绝,泪滴青竹,斑痕如染,在此沉溺湘江。乡人感佩,在山南立墓、立庙纪念二妃,并将二妃奉为湘水之神。管理区和湘阴县有众多舜帝、二妃遗迹。舜帝砍竹作箫的笙竹驿,舜帝二妃所居洞庭山、大小哀洲,琴棋望,采桑湖,妻花,湘妃竹,相思宫,望帝台,栖碧亭;秦始皇“赭山”之烟墩山,赭山列兵的文武洲等等。边山是有史可查舜帝二妃文化发源地。黄陵庙为“三湘七泽第一胜迹”。黄陵山是相传有黄帝墓(衣冠冢)而得名(《明史》);湘山,是因为黄帝登熊湘山、张乐洞庭之野而得名(《史记》);此地二妃庙,是《水经注》记载的唯一一座二妃庙;自屈原在此做《湘君》《湘夫人》《占居》《天问》诗始,留下历代歌咏湘妃、二妃、黄陵庙的诗文达万首篇,形成了华夏文人笔下的“湘水水神”文学现象。有屈原文化遗迹:卜居岭、落卷坡、贾谊土星港吊屈台等。后来李白在此“不知何处吊湘君”,杜甫在此《宿白沙驿》并作《湘夫人祠》,韩愈到此作《黄陵庙记》;历代迁客骚人,多在此凭吊。相关诗人与黄陵山的故事和传说也有很多,屈原、贾谊、李白、杜甫、韩愈、李群玉、郑谷、张孝祥等均有为后世乐道的故事和传说在此传播。

后来,宋代岳飞屯兵于此,留下营盘山(嘉庆《湘阴县志》黄陵图上此地有屈原的卜居岭)、挂帅塘、军民屯、牛家山、蒙古包、武穆寺、青山寺等地名和建筑,曾国藩、左宗棠都曾在此屯兵、练军。湖南姜盐芝麻豆子茶(岳飞茶)在此发源。营田美食蒌(蓠)蒿面,被苏轼记入《过土山寨》。年9月,日军第一次侵犯湘北,就在此要冲登陆,制造了令人发指的“营田惨案”,也拉开了“长沙大会战”的序幕。至今此处有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百骨塔。上边山有自唐代开埠的营田老镇(白沙驿),今黄陵小边山为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杜甫《宿白沙驿》云:“水宿仍馀照,人烟复此亭。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郎士元《夜泊湘江》云:“湘山木落洞庭波,湘水连云秋雁多。寂寞舟中谁借问,月明只自听渔歌。”苏轼《过土山寨(营田旧名)》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如箸玉簪横。”白朴《绿头鸭洞庭怀古》云:“过黄陵,山长水远,古今迁客伤情。”钱载《题顾孝廉洞庭秋汎图》云:“君不见黄陵山高黄陵庙,鹧鸪一声相送来。”

中国洞庭龙文化发源地屈原湖南第一个居住地磊石山

低丘区区境北端的磊石山为低丘区。海拔90.72米,东西走向,总面积1.1平方公里。山丘母质为砂岩变质岩,断面被水剥蚀成鬼斧神凿。山地外平内宽,历为航行要塞,驻泊天然良港。《水经注》:“春秋之罗汭”,是楚国进入湖南的第一个军事要塞交通驿站,历汉至清为磊石驿站。《湘江行船歌》云:“湘潭开头往韶山,新马鹅洲柏树湾;长沙一辗到铜官,青竹营田磊石山;鹿角城陵矶下水,夜过麻埠黄石滩;家住簰洲荆口驿,黄鹤楼中吹玉笛;汉口开船到金山,借问水佬湾不湾?”年围垦,磊石山东接凤凰山,西连边山大堤,成为垸内防洪天然屏障。

磊石山位于管理区西北角,距离机关20公里,旧山脉为东北走向,全长20公里;年东北坡拓开汨罗江新道后,独留东北长1.25公里、西南长0.6公里主峰,在管理区境内。山下平地面积大约0.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1.1平方公里。

磊石山又名垒石山、累石山、万岁山、龙寿山、青龙山、五木山、青草山、《拾遗记》记之为洞庭山;也是《史记》所云“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之首山—熊山;《磊石山志》记载:“况磊石滨临洞庭,言洞庭者多及磊石。洞庭原赖龙神之呵护,磊石则为龙神之窟宅,礼隆禋祀,历被崇封,暨我国初荣颁匾额。猗欤休哉,似未可与境内之诸山同日而语也。”

磊石山历来作为洞庭湖的中心地标,解读着南洞庭、北青草、重湖、南湖、潇湘、沅湘、汨罗口、湘口等地理文化名典;在此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唐朝首次敕封的楚人所立屈原庙(磊石昭灵庙),是汨罗江最早的屈原文化传播地,汨罗江端午龙舟发源地;据东方朔《哀命》和王嘉《拾遗记》所写磊石山也是屈原故居之地,屈原曾在此写下《东皇太一》《思美人》《悲回风》《山鬼》《哀郢》等众多作品,并从此地开始《涉江》。

这儿有洞庭湖历史上第一座洞庭庙(汉为龙神庙),留下了伏羲、黄帝、舜帝、周穆王、楚怀王、秦始皇、汉武帝、赵宋先人等在此的民间传说,所以磊石山旧名万岁山实为帝王之山,是黄帝南至于江所登熊湘之第一山。洞庭湖因磊石洞庭山而名,成为唐代柳毅传书“湘水之滨”“洞庭之阴(南)”故事的龙洞背景地。磊石洞庭庙自唐封“利涉侯”始被历代皇帝加封“洞庭湖神”等称号;磊石山也获“中流砥柱”等封号,成为湖南洞庭龙文化传播高地,端午五彩丝系粽的传统来源于洞庭山神祠的传统。

磊石山曾经作为汨罗、汨罗江的水道地标,历代文化名人必经此在此凭吊屈原、湘妃。屈原在此写《山鬼》:“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李白在此写《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游洞庭》:“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在此写《过洞庭》:“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并留下“洞庭小石刻”在洞庭庙中。张孝祥在此写《磊石》:“鼓发营田市,帆收磊石山。”《过洞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此山民间传说众多。传伏羲生于龙窝作八卦;传黄帝在此张乐洞庭之野、黄帝登此熊湘山一统南方、然后铸鼎转运矿石、在此乘龙升天;乡民在此立小招堤,建万岁寺纪念黄帝;帝女居住磊石洞庭山,舜帝在此传位给禹帝;有二妃的“相思宫”“望帝台”“栖碧亭”“琴棋望”等遗迹;有穆王南巡屯兵的穆屯、伏马坡、穆溪春涨;传怀王作潇湘长命之乐、在山南植社橘;传屈原在此披香草、隐居、沉江,有屈原哀郢台、国殇台;传药师在此入洞穴一过三百年的故事,有地名药师潭;传秦始皇阻风于此用赶山鞭赶昆仑石成磊石山;传汉武帝在此求仙掷玉笥,有了玉笥山;传柳毅在此龙洞进入龙宫传书;赵宋先人水葬万岁潭;有“洞庭方一日,世上已百年”的八仙棋盘山、烂柴港;刘伯温断龙脉之半升米坳;洞庭庙水涨庙高;岳飞祭凤台和墨庄;有能治人病的龙潭等民间故事流传。今有中国首次敕封昭灵侯的磊石屈原庙遗址、洞庭庙遗址、棋盘山遗址、哀郢台、祭风台、伏马坡遗址及抗日磊石哨所文物古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