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
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中部的甘露山,素有“甘露呈祥”的美称,其与黄陂区北部久负盛名的名山——木兰山齐名。如果“木兰耸翠”是黄陂北部的一面旗帜,那么“甘露呈祥”则是黄陂中部的一个坐标,二者都有着神奇的传说,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甘露山呈箕形,主峰海拔.6米,确实不高,甘露山面南背北,如同一尊雄狮趴伏于地面,头部(主峰)高高扬起,呈呼啸状,身躯则向北面延伸,呈起伏状,一波三折,呈笔架形状(当地人称之为笔架山),若是秋冬之际,狂风骤起,树木摇曳,这头雄狮似在跳跃起舞,展示凛然之气。
甘露山有着祥瑞的故事。据明清国家地理与方志史料记载,在南北朝南朝陈武帝(霸先)在位之公元年夏,黄陂久旱不雨,有一天甘露山忽然雾霭沉沉,普降喜雨,缓解了旱情,当地县民向朝廷呈献“祥降甘露”万民伞,请武帝赐名“甘露山”,武帝顺遂民意,山名由此产生,也称“甘露呈祥”。
这里“甘露呈祥”景观,已跻身古城“西陵十景”或“黄陂十景”(鲁台望道、木兰耸翠、甘露呈祥、铁锁龙潭、克寨屯军、武湖烟涨、滠水冬温、板桥仙迹、钓台夜月、西寺晓钟)。
甘露山是一座集古城、书院与古寺一体,并载入国家大典的文人之山。
甘露山靠近黄陂的母亲河——滠水,在滠水之东,故依山傍水的甘露古城应运而生。明代嘉靖《黄陂县志》《名迹》云:“甘露城在县东十里,甘露山上。”而且《大清一统志》记载:甘露城别具一格,不仅沿袭了明代县志的说法,还将甘露城列为黄陂境内的古城之首。而且“盘龙城”“牛湖城”与“作京城”,都以小字号给予大字号“甘露城”名下。
在呈箕形的甘露山上,甘露古城遗址尚存,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平方千米,城墙残高约3米,东西长约米,上宽1.5米,斜坡度仍有3米左右,外墙还有砌石痕迹。东边为大斜坡,林木覆盖,北边城墙长约10米,北边山头有烽火台遗址,边沿有坡度,山包周长约米,中间有一口水塘,北部向东延伸米,整个城池为不规则遗址,初步考证为战国至汉代古城。
甘露山向南山脚下原有一座甘露寺(为佛教圣地)。当年香火盛旺,在古寺内有明代楚党党魁黄彦士捐资创建的甘露书院,供奉生于斯、学于斯的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二位老夫子,以他们的理学教育众多学子。甘露书院与鲁台山脚下的二程书院遥遥相对,南北呼应,为黄陂培养了大批人才,是黄陂教育的摇篮。
甘露山的地理位置独特,它位于黄陂前川街和王家河街的交界处,是二者之间一座天然的分水岭,山南和山北有两个以甘露山命名的村委会,即前川街甘露村和王家河街甘露山村。前川街甘露村由韩家田、顾家湾、谢家店等几个湾落组成,其中以韩家田名声最大。韩家田靠近自南向北贯穿甘露山和马迹山的火塔公路,路边建有一座仿古的低矮小茅屋,外墙上书“甘露呈祥”。
韩家田借建设新农村的春风,整个湾里房屋整饰一新,建筑格局有着古风古朴的味道。湾里家家户户门楼飞翘,白墙黛瓦,白色的外墙上,绘有精致优美的壁画,如甘露呈祥、鲁台望道、钓台夜月等。且都与甘露山的历史典故有着关联,这不能不引起路人对甘露山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