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后金大汗,萨尔浒战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
然而面对炮坚城固的宁远,昼夜攻城两日,自己也被明军炮火击伤。这位攻无不克的大汗只能退回沈阳,最终忧郁而亡。
皇太极首战宁远、锦州
年,明廷蓟辽督师袁崇焕利用努尔哈赤之死和刚刚即位的皇太极征伐朝鲜之机,积极修筑宁远和锦州防线。得知情况的皇太极,生怕明军修复城池。不顾将士刚刚连续作战,带领众贝勒直奔锦州,途中将正在修筑的大凌河城攻陷。
皇太极到达锦州城下,立刻从锦州城西面展开攻势。城中火炮矢石齐下,后金部队伤亡惨重,皇太极命停止攻城,重兵将锦州团团围住,切断宁、锦两城的联系。
皇太极等待宁远的明军驰援锦州,失去坚固的城池和利炮的明军就是自己的开胃小菜。四天后后金部队截获袁崇焕写给锦州守军的的密信,内有“调集水师6、7援军将至,从山海关和蓟州方向;前屯、沙河方向的明军也马上驰援宁远”。皇太极大喜,准备等袁崇焕驰援锦州之时,偷袭守备薄弱的宁远城。
十天后,皇太极命部队分兵三路,一部分继续围困锦州,自己带部分人马迎击援军,另一部分人马奔袭宁远。
奔袭宁远的后金部队遭重创,三位贝勒皆被火炮所伤。锦州明军乘机向围困金军发起攻击,两位后金游击将军阵亡,皇太极只好回援。
皇太极重返锦州,组织一切可以攻城的器械,大举攻城。怎奈锦州城壕深阔,四日不下。皇太极感叹:“昔皇考攻宁远不可,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
围城打援小试牛刀
宁锦之战后,明朝又占领大、小凌河城,两城距离锦州只有三、四十里,是锦州重要的屏障,派祖大寿重新修筑城墙。
皇太极败退后,认真总结教训,清军缺乏攻城重炮,野战才是己方的强项。年,皇太极率重兵包围大凌河城,不再攻城。对明军采取“若出,与之战;外援至,迎击之”。
四次大败松山、锦州的援军,歼灭明军人,俘获明军将领33人。经过80多天的围困,大凌河的守军“粮绝薪尽”,“杀其修城夫役及商贾、平民为食,折骸为炊,又执军士羸弱者杀而食之”。
大凌河城原有守军及百姓三万余人,因阵亡、饿死及互食,剩者余一万一千余人,守将祖大寿无奈开城投降。经过此次大凌河之战,皇太极基本掌握围城打援的技巧,清军士气大振。
再战锦州、松山
皇太极用十年时间,仿照明朝设立六部,开科取士,逐渐打造成一个封建集权政权国家的雏形,正式称帝,改国号“大清“。
皇太极彻底征服朝鲜和蒙古,解除了清朝攻向关内的后顾之忧。山海关内除了几座孤城还在明军手里,其余疆域皆在清军掌握之中。
年,清军再次包围锦州,锦州外城守将投降,锦州内城沦为孤城。固守锦州城的正是降将祖大寿,祖大寿回到锦州,并未履约,继续效忠明廷,与大清为敌。
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援锦大军赶到宁远,准备重兵保住通往锦州的粮道,以守为战。
知道皇太极厉害的祖大寿修书告知洪承畴,千万不要与清军野战,只需固守松山、杏山两处,保障供给锦州的物质,锦州城壕深阔,清军一时难以攻陷。只要消耗一段时间,清军不攻自破。
可惜以守为战的策略遭到明廷的否定,命洪承畴进兵锦州攻击清军,洪承畴只好亲率6万军士从宁远出发,在距锦州18里的松山城扎营准备进攻清军。
松山城建于明宣德五年(年),位于锦州南山脚下,松山城“群山环拱,南临大海,颇称险阻”,可见松山城之险要。
得到13万明军援救锦州,皇太极亲自带领清军昼夜奔赴锦州。赶到后立即偷袭明军屯粮重地笔架山,获得粮食供给后,截断明军粮道。将松山的洪承畴也围困起来,松山城明军只有三天的粮食,一部分明军突围,在回撤时又遭遇清军伏兵,突围之军几乎无人生还。
皇太极又命清军在松山城四周深挖壕沟,长困久围城内明军。半年后,城内粮尽,守城副将降清,洪承畴被生擒,剩余余官员和余兵丁全被屠杀,余件火器被缴获。
被困一年的锦州“掘鼠而食”,当知道松山失守时,守将祖大寿自知回天无力,率众出降清军。
宁锦之战取得大捷后,皇太极立即展开对杏山和塔山的攻势,重炮之下城垣崩塌,很快两城先后被拿下。
山海关外的宁锦防线不复存在,关外的疆土全部落入清军手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