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羊城派」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蚁璐雅黄士通讯员潮宣(图片除署名外)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处大遗址“榜上有名”,其中广东共有4处:石峡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大鹏所城及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笔架山潮州窑是广东宋代三大窑址之一,被誉为“宋代广东陶瓷之都”,其产出瓷器分布地域广、数量大,是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主要产品之一,既体现了广东宋代瓷业生产中的较高水平,又凸显了其在中国的外销瓷器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也是潮州如今打造“中国瓷都”的一面金字招牌。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到实地走访,漫步遗址内,随地拾起一片宋代瓷器碎片标本,深埋沙土下、历经岁月洗礼的青白釉仍泛着晶莹釉色,尘封的回忆仿佛也就此打开,诉说着它的不朽过往和动人故事。历史溯源:“发现”文化古迹时光回溯至年10月,在潮州城西的云梯村中,当地驻军在挖战壕时挖出一个小石室。让人惊喜的是,石室中竟然藏着四尊青白釉释迦牟尼佛座像和一个贴塑莲花瓣的青白釉瓷香炉。根据佛像座铭文和窑址出土标本比对,考证为北宋笔架山窑出品。年至年,笔架山麓的韩山师范学院在扩建校舍期间,四座龙窑被接连发现。年,笔架山潮州窑的考古工作正式开始,陆续发掘出六座窑址。至此到年,围绕笔架山南北三公里进行的考古工作,一共发掘整理了12座斜坡式龙窑,其中10座按照顺序编号为Y1至Y10号窑,Y4号、Y10号窑为阶级型龙窑。当年,现任粤东考古中心主任的黄舒泓还是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小伙,有幸参与了笔架山潮州窑Y10号窑的发掘工作。他告诉记者,位于笔架山中部的Y10号窑,属于典型的阶级型龙窑,其残存长度79.5米,宽3米,窑炉的结构设计技术、窑体长度、生产能力等在省内乃至国内皆为罕见。何为阶级型龙窑?其建窑时一般是在适宜坡度的山坡上挖一长条形深沟,自下而上,依山势上伸。阶级窑的特点是把窑床分隔成若干窑室,成阶梯形。每个窑室前端设有火厢(燃烧室),火厢隔墙下端有一排火孔,燃烧时火焰从窑顶倒向窑底,经火孔进入窑室,有利于控制还原气氛和炉温,提高烧制质量,且比龙窑节省燃料。“笔架山窑的生产规模以发掘考古的Y1号窑为例:不到30米的窑床,一次大约可烧造五万件成品的碗、碟等日用品,可见Y10号窑这样的大型窑,年产量更加可观。”黄舒泓补充道,从窑址生产规模、产品造型到装饰手法,明显呈现出当年适应外销区域的历史文化、生活、宗教习俗等的趋势。同时,笔架山窑与闽南等地进行生产技术交流,相互影响。事实上,笔架山潮州窑这个考古宝藏,也引发国内外考古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6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