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温泉镇古名温汤井,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盐业古镇,置锅熬盐的历史悠久,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时期。早在汉代即掘井取卤,历史上曾有过“川盐济楚”、“川盐济陕”的史实。先后开发出野猫、膏谷、朝天、老井、玉泉、独眼、龙门、岩洞、靴子等九口卤井,逐步形成聚落,在沿江两岸缓冲地带建起了街房,从此定名温汤井。北宋时期建镇,明清为驿铺,民国期间,政府曾设有盐场公署,并派军队驻防。鼎盛时期,掘井盐25口,盐灶90座,盐工余人,年产食盐约吨,销往川东、川北、川陕的部分地区,是渝东产盐重镇之一。
温泉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且山水绮丽,名胜众多。温泉民间有一首《温汤井名胜歌》,对温汤井的主要名胜作了概括:
九顶帽盒山,金盆对玉簪;
青狮戏白象,老龙拜罗汉;
燕子飞七里,灵猴望三官;
观音坐莲台,仙女白云间;
老鹰翔高峰,总兵对云盘;
绣球峙龙门,宝塔锁文渊;
全心看清水,遥观笔架山;
九井十八洞,洞洞出神仙。
现将这首《名胜歌》的内容解说如下:九顶帽盒山:九顶,九顶寺。温汤井西三里九顶山上,因山有九顶而名;帽盒山,河东岸,山顶有全心寨(又名全盛寨),寨状如帽盒。金盆对玉簪:金盆,河西天齐庙内有莲池,早晚霞光映照,水色如金;玉簪,仙女洞远观如簪,与金盆相对望。仙女洞,(曾名雷动、灵洞、东洞)温泉著名风景区。洞位于温泉镇河东山腰。洞内宏阔深邃,迷疑奇巧,历代多有记载。唐人杜光庭撰《录异记》称仙女洞景色:“洞内钟乳,罗列众形:龙鳞鸾凤、颓云巍山,如林如注、似跃似动、乍飞乍顾,千形万态不可殚记。”仙女洞名出现于清乾隆后、咸丰前。此时,温汤井出现关于仙女为穷苦盐工和舟子做衣的民间故事。洞以故事得名。
宣统三年(),温汤井袍哥组织“全美公”承首,募捐重修仙女洞庙廊、厅室及楼台。今所存建筑的中梁皆有“宣统”“重修”字样。
青狮戏白象:青狮,青狮山,又称狮子山,在温汤井龙门滩东岸。山体临河方向有巨洞,洞口极敞阔,与山连贯,酷似狮口大张。白象,白象山,又名象鼻子,在青狮山隔河对岸。因山形如象头而名,又因长长象鼻直入河边,如饮水之状,故山又名象鼻子。青狮山脚有孔,常年臭水流出(水中含硫化氢);大象山腰有道路横贯,如绳穿鼻。唐武德初,万岁县城迁至温汤井北七里平坦之地(今县坝村),而没设在温汤井。因此,温泉有民谣:“好个狮子烂了脚,好个象鼻穿了索,弄得县城没着落。”
老龙拜罗汉:老龙,老龙洞,在温汤井河西岸山腰,洞极宏阔;罗汉,罗汉寺,在河东山上,与老龙洞遥遥相对。温泉民间传说:老龙洞中的老龙因危害民众,被罗汉寺老僧降服,老龙只得跪拜在罗汉脚下。
燕子飞七里:燕子,温汤井河东上段街道,俯瞰街道房屋若展翅之燕,故此段街道名燕子河;七里,温汤井东北七里有潭,风景美丽,此处名七里潭。有廊桥一座,系古盐大道上的要津。现所遗桥,为清道光年间重建,被列入县级保护文物。
灵猴望三官:灵猴,猴子石,温汤井龙门滩河边有巨石,状若蹲踞之猴;三官,三官洞,河西山腰处,内塑“天官、地官、人官”三神石像。灵猴正好面对三官洞口。
观音坐莲台:观音,观音洞,在温汤井北1公里处江边,因内建观音庵而名。莲台,观音洞隔河对面,山岩如莲花。崖半有洞,称“莲花洞”。洞可容二三百人,有山泉可供饮用。因洞开崖半,极其险要。明末李自成余部和清白莲教军队都曾攻打此洞,皆未成功。
仙女白云间:从江边观音洞看仙女洞甚高,故有此云。
老鹰翔高峰:老鹰,老鹰岩,又名老鹰窝,位于温汤井北端江边,因鹰多而名。高峰,高峰寨,在河西山峰上。
总兵对云盘:总兵,总兵洞,在温汤井河东岸江边;云盘,云盘寨,河西岸山上。洞寨隔江相对。
绣球峙龙门:绣球,绣球石,在龙门滩灵猴石附近江中,因石圆如球而名。传说东海龙王藏镇河之宝于此石头之中。青狮山与白象山的狮子、大象和石灵猴争夺绣球石中的宝物,被观音降服。
宝塔锁文渊:宝塔,在温汤井东南二里黄金山上,故山名宝塔墚;文渊,泛指文化艺术及渊源。
全心看清水:全心,全心寨,原名全盛寨,在河东岸帽盒山顶;清水,清水县,故万岁县,宋初改名清水,元初并入开州。站在全心寨上,可清楚看见清水县城故址。
遥观笔架山:笔架山,温泉北三十公里有山,三峰相连,形如笔架,又名三包山。
九井十八洞,洞洞出神仙:九井,泛指温汤井盐卤井。九,言其多。十八洞,温汤井溶洞众多,有名目者十八个,皆有传说故事,故曰“洞洞出神仙”。后来,人们用“九井十八洞,洞洞出神仙”以形容温泉镇山水美丽,溶洞众多,民间传说故事动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