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金山上读窑探“潮”观古今
一眼千年,从一座窑探一座城。7月23日,在潮州市年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暨金山书院年度文化活动之“金山观潮大家读城”系列活动上,一场主题为“一眼千年考古探潮”的分享会带着观众回到窑火不息的宋代潮州,透过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的前世今生,打开潮州陶瓷史,触摸潮州的悠远文脉。
分享会现场。
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是广东宋代三大窑址之一,创烧于北宋初期,在北宋中晚期最为鼎盛。其生产的瓷器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产品之一,因窑址分布范围广,笔架山山脚沿江一带的村落也被称作“百窑村”,潮州因此有了“宋代广东瓷都”的美称。窑火绵延千年,陶瓷产业依然是潮州的支柱产业。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在世界讲好潮州故事,成为当下潮州的文化使命。
分享会吸引不少潮州文化爱好者前来聆听。
观众认真做笔记。
围绕这一话题,潮州文化金融研究院院长、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梁红卫,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研究所所长肖达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石俊会,潮州市颐陶轩潮州窑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炳炎齐聚金山书院,展开热烈的探讨。
石俊会
石俊会是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考古发掘项目的领队,从年起数十次参与笔架山窑的考古,可谓是潮州的老朋友。他告诉现场观众,迄今为止,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已发掘整理出逾10座斜坡式龙窑,产出的陶瓷数量以万计。
从第五次考古发掘切入,石俊会为观众介绍了近年来出土的宋窑遗物,如印花青白瓷器、青瓷器、酱釉或黑釉瓷器等。此次发掘,考古队还在10号窑正前方的位置,发现了一段与该窑宽度和延伸方向都一致的窑壁残迹。据推断,这应是年考古发掘时以为已经被毁的10号龙窑的窑头部分。10号龙窑原残长79.5米,加上这段新发掘出的窑头,“完整的10号龙窑竟长达近百米!”
李炳炎
龙窑之长,反映了当时笔架山窑的生产规模。“‘沿江十里,烟火相望’,形容的就是州城两岸烧制陶瓷的情景。”李炳炎告诉现场观众,笔架山窑是潮州古代陶瓷生产发展的一个高峰。
这么大的规模,生产出来的瓷器都到哪里去了?李炳炎说,海内外地下水下考古成果表明,笔架山窑生产瓷器主要销往海外。“借助自然季风,沿着海路到达海外。”
不过,目前由于还在开展考古工作,笔架山窑址尚未开放。如何才能让更多普罗大众走近笔架山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将是一个突破口。石俊会说,年,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第三批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与潮州市共同推进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依据国家文物局要求,考古工作将贯穿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始终,通过出土文物资料整理和研究、成果展示、场景重现等,让更多人了解笔架山窑。
肖达顺
从窑到城,从研究到实践。肖达顺认为,有必要借助展览、学术会议等方式,进一步梳理考古成果,为产业研究、文化研究奠定基础。对此,他也介绍了此前在其他城市进行“古为今用”的实践。
回头望,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向前走,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在李炳炎看来,潮州陶瓷产业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融入先进陶瓷新领域,加速自动化、机械化步伐,做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朝千亿产值进发,以此擦亮“中国瓷都”的金字招牌。
梁红卫
对此,梁红卫认为,“活化”笔架山窑,实际上是对文物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通过管控保护、发掘整理、主题展示、文旅产融合和传承发展,讲好陶瓷故事,提升地方软实力,带动关联陶瓷产业发展。他建议,可以尽快启动申报岭南国家文化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打造潮州文化核心片区,让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在国家层面得到更好的呵护和展示。
伴随着潮瓷的外销,潮人的生活方式和潮州文化也随之出海,潮州文化在海内外都得到了落地,更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在梁红卫看来,潮州文化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留住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历史印迹。“我们要牢记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潮州文化的吸引力和对外影响力,强化海内外潮州人对祖国的认同和归属感。”
本次活动由潮州市委宣传部、潮州市文明办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潮州记者站、潮州市金山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广东南方日报经营有限公司潮州分公司承办,潮州古城文物管理所、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潮州分公司协办。
南方+潮州频道将于近期发布专家观点视频,敬请留意。
南方+记者杨可
黄敏璇
章烁臻陈舒涵刘骏
杨可;黄敏璇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