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

水东窑不仅生产日用生活瓷器、外销瓷器,也生产一种特殊的商品——释迦牟尼佛瓷质造像。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考古学家曾骐认为,它适应了北宋社会佛教世俗化的兴起。

广东省博物馆陶瓷馆中陈列的一件青白瓷佛像,即是这种作品的代表之作。它是年出土于潮州城西南郊羊皮岗一座小石龛的四尊佛像之一,其上提有款识文字:“潮州水东中窑甲……陈十五娘,同男刘育……熙宁二年己酉岁正月十八题。匠人周明。”

说起来,这尊佛像背后的故事非常传奇。曾骐指出,它以及同出的另外三尊佛像,和分别在年、年在笔架山虎山山坡8号窑、潮州南郊韩江厦寺河段出土的两尊佛像,都同属于一个刘姓家庭成员。六件造像的烧制年代分别为北宋英宗晚年的治平三年九月(年)、治平四年九月(年),神宗的熙宁元年五月(年)、熙宁元年六月(年)、熙宁二年正月(年)、熙宁二年八月(年),其记年可以衔接,产地窑口、匠人均相同,尤其是“造像的供养人虽属同一家庭,但辈分、身份不同,其祈祷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这些情况和现象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是仅见的”。

这六尊造像刻写的文字最多的达七十二个字,少的也超过六十个字,字迹潦草随意但可以清楚辨读。曾骐指出,按照造像年、月的早晚顺序串联起来,其内容恰好是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刘氏四世同堂的普通家庭,在几年间(-年)发生的婚丧重大变故。

曾骐指出,北宋治平四年至熙宁元年间,文献记载潮州发生了多次大小地震灾害,房舍倒塌、百姓死伤、人心不安,“百姓希望能在一种社会安宁、祥和的氛围中生活”,瓷佛造像,寄托着这个家庭从第一代刘太公,到第二代刘用、第三代刘扶、第四代刘育(刘文育)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们,民间的、世俗的美好愿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部分图片据广东省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