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年)的松锦之战失利,让整个辽东防线崩溃。在兵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明军却全军覆灭,这表明,假如政权内部腐朽了,即便神仙伸手也没法施救。
早在天启年间,孙承宗督师辽东的时候,便与袁崇焕一起打造了一条关宁锦防线,用稳打稳扎的方式,将防区一直修到了后金的腹地。
按当时的势头,说不定用不了几年努尔哈赤就该愁得撞墙了。
很可惜,大明朝堂上伐木工们总能发挥无穷无尽的破坏力,孙承宗和袁崇焕半道而废,加上农民起义军的调皮捣蛋,大明只好顾头不顾腚,将注意力转向内部。
清军想要入关,关宁锦防线的前哨锦州就是他们绕不过的一道坎,辽东总兵祖大寿就是镇守这道关隘的大将。
崇祯四年,皇太极曾经用软禁祖大寿家人的方式,企图胁迫祖大寿投降,没想到祖大寿诈降摆了皇太极一道。
崇祯十一年,皇太极分兵三路入侵,祖大寿在锦宁防线重创济尔哈朗和多铎。皇太极痴心不改,又多次写信给祖大寿劝降,但都被祖大寿拒绝了。
皇太极痛定思痛,决定一改冒进的方式,也学习明军,采取稳打稳扎,长期围困,逼迫祖大寿投降的策略。
在修筑义州城、屯粮前线的准备工作做完后,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军突然南下,将锦州团团围困。
祖大寿向朝廷紧急求援:城中粮草仅够一个月,锦州一旦被攻破,关锦宁防线将全线崩溃。
关锦宁防线就是大明的生命线,崇祯不该怠慢,将洪承畴从河南战场撤出,紧急任命他为蓟辽总督,率八总兵、十三万大军前往锦州增援。
洪承畴抵达前线,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糟,于是他打了个报告:我军新败,士气受挫,不宜冒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采取稳打稳扎的方式。
兵部尚书陈新甲接到报告就火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稳打稳扎要拖到哪一天?不要人吃马喂啊?钱从哪里来?不行,必须速战速决!
松锦之战失利的第一个原因:速战代替稳打稳扎
崇祯帝也是焦头烂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老洪你少跟我玩心眼,麻溜地去增援锦州。
前线的将领最怕这种事,不接受朝廷的命令很可能就地被处斩,只能偏离最正确的战术轨道,硬着头皮往前冲。
速战固然能节省开支,但也容易掉进对方的围点打援之计,尤其是远道而来的军队,疲劳之师、补给不便、地形不熟等等,都是致命伤。
但面对圣旨,洪承畴别无选择。
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城誓师,率大军疾行一百二十里,来到锦州城南的乳峰山驻扎。
乳峰山在锦州和松山之间,形成呼应之势。
围困锦州的清军见明军增援部队到来,不给明军喘息机会立刻发动攻击。没想到哀兵之态的明军打得非常顽强,尤其是吴三桂部作战最勇猛,差点将清军打得全线崩溃。
顿时明军士气大振,而皇太极闻报,急得鼻孔穿血,他心急火燎地奔赴前线,驻扎在锦州城北的戚家堡亲自指挥战役。
皇太极不愧是马上皇帝,他登高远望,一眼就看出了明军的薄弱环节,当即下达了一道命令:儿郎们,挖沟去!
松锦之战失利的第二个原因:明军被切断了粮草
原来,明军远道而来,一窝蜂堵在乳峰山附近忙着跟清军鏖战,身后一大片开阔地。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看到,从锦州到宁远有里远,沿途经过塔山、杏山和松山三座屯卫。三座屯卫相距较远,且防卫力量不足。
也就是说,洪承畴仓促上阵,顾头不顾尾,身后露出了大破绽。
十三万大军既是优势,又是劣势,因为补给是个大问题。没有保护的补给线,相当于埋了根雷管。
皇太极的策略就是,从锦州西边开始挖壕堑,穿过松山和杏山之间,一直挖到海边,一共挖了三道。这些壕堑很有讲究,它们上阔下窄,开口三四米,底部放不下一只脚,堑深三米多。人掉进去上不来,马又不能越过。
也搞不清楚挖沟的动作过于隐秘,还是洪承畴太大意,清军在毫无干扰的情况下,用一天时间挖成了这三条50里长的壕堑。
到这时候洪承畴才发现大事不妙,他指挥部队试图冲过壕堑,打通运输粮道。但皇太极早有防备,明军闯关计划失利。
紧接着,一支清军奉命悄悄地潜入塔山。
松锦之战失利的第三个原因:笔架山粮库被劫掠
领头的将军叫阿济格,他奉命悄然占领塔山后迅速向东,趁海水落潮时机,劫掠走了明军在笔架山的十二座粮库。
如果说三道壕堑的存在严重打击了明军的士气,笔架山粮库的失守则完全葬送了明军生存的希望。
在这种状况下,原本士气高涨的明军瞬间陷入了恐慌之中,怯战、逃跑的思想和言论喧嚣尘上,全军弥漫着必败的悲观主义色彩。
此时明军仅剩下三天的粮食,所以洪承畴被迫做出了决战的决定。
客观讲,洪承畴的这个策略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此时明军有十三万人马,在人数上占有,装备也有优势。如果让锦州城内的祖大寿军冲出来夹击清军,未必没有胜算。
但洪承畴没能唤醒那些贪生怕死之辈的雄心,集体行动变成了鸟兽散。
松锦之战失利的第四个原因:内部分歧导致内讧
此时,监军张若麒李代桃僵,成了逃跑论的领导者,手握生杀大权的他,几乎架空了洪承畴。于是军中人只知有张,不知有洪。
各怀鬼胎的八总兵根本不跟洪承畴一条心,很多人一心想逃离战场。大同总兵王朴动作最迅速,他不等战斗打响,前一天夜里就撒丫子跑了。
他这一跑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各大总兵被迫提前行动,四处逃窜。大军混杂在一起,也搞不清谁是谁的部队,下一步往哪里跑。
于是清军像打兔子似的狩猎,明军任人宰割。
最后,王朴和吴三桂逃进了杏山,马科和李明辅逃进了塔山,而洪承畴则退守松山。
我们不清楚洪承畴是没机会突破壕堑,还是放弃了突围的机会。我猜应该是后者,作为主帅,他如果后撤就意味着整个行动计划失败了,他担不起这个责任。
所以,他只能龟缩于松山,与祖大寿隔空对怜。
松锦之战失利的第五个原因:叛徒的出卖
洪承畴被困在松山整整半年,此时他已经失去了救援锦州的能力,连自保都很困难了。让人费解的是,整整半年里,朝廷居然不增派援军,任由松山和锦州被围困。
而据守在杏山和塔山的明军就像是停摆了一样,默默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洪承畴组织了数次突围战,但均告失败,绝望的松山副将夏承德做了带路党。崇祯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失陷,洪承畴被俘,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
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投降,锦州失守。
随着锦州和松山的沦陷,杏山和塔山也很快被攻陷,关宁锦防线破产了。
这场战役明军十三万人马损失了多少?《清史稿》记载说战死五万人,被俘人数不详。虽然谈不上全军覆没,但逃出来的数量也不会太多。
战后硕果仅存的山海关,剩下不足四万人,从这个数字来看,十三万人中顶多逃出了一个零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8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