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龙会寺位于益阳赫山区沧水铺镇附近,紧靠国道。虽然龙会寺历史算不上非常悠久,但历史上的龙会寺其建筑规模、祭产和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力可以说益阳无有出其右者,这可不是耸人听闻。
益阳龙会寺历史将分骗介绍龙会寺的起源、兴衰;祭祀、祭期、经书和寺规;额戏和匾额;重修龙会寺捐费碑和龙会寺“观音副统之印”铜印秘密。
益阳黄氏家谱中的龙会寺一、龙会寺的缘起和兴衰
龙会寺源于现今寺庙前不远处龙会桥旁边的社稷祠,故称此名。社稷祠实际上就是土地庙,估计与现在乡下还到处可见的一人高,面积为一平方米左右土地庙差不多。此土地庙建于何时史无征。明神宗万历四年()移建于驿路即现在龙会寺的地方。
康熙二十六年(),弥月不雨,作为父母官的知县邸仲忧心忡忡。当时有里人告之,龙会寺的关帝很灵验,于是,“侯往卜之,筑坛于城东迎夫子位乎上,侯斋明盛服,昼日步行三致敬阅,五日而沛然雨下,岁且大稔”。战胜旱灾,并且获得丰收,关帝果然灵验。知县召都内之徐公伦音,蒋公竣功二者曰:“夫子之相我民如是也,我民食夫子之德如是也。而不新其祠以妥其灵,授之田以奉其飨,何以侈邑人之遭而报夫子之赐也”。“于是买李国卿之荒坪以扩其基,买李胜卿之水田以供其僧”。
这里又想起宋代益阳县丞赵伯摅,因勤职祈雨,导致中暑而卒于任上。知县邸仲的前任知县江闿“率同官步祷,应时霑足”。祈雨不仅是县官的职责,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习惯,甚至是县官的政绩。
知县邸仲带头捐俸,当地殷勤之家徐伦音(族谱作抡英)和蒋竣功捐貲捐田,康熙二十八年创建关帝祠,这就是龙会寺开创之原委。
需要指出的是,县城东的关帝庙和白石塘伏魔山关帝庙都是发源于龙会寺。这当然说明龙会寺有着特殊的身份。
初建关帝祠就遇到用地纠纷,因为此地可谓龙穴,“其地由青秀山发派,蜿蜒盘曲结穴于兹,诚吉兆也”。此地有黄氏墓地,关帝祠建在黄氏墓地后,引发黄氏不满,导致诉讼。此案原委有存世文献详载,暂不细说。
黄氏家谱坟山诉讼案记载据说此地是“五龙汇聚”,是不是?看一看龙会寺砂水图,请方家指点。本人不懂风水,但此处确实是虎踞龙盘之形势要点。明代益阳最具影响力的文人贺凤梧(另文再述)的墓地就在龙会寺西边(马路对面)不远处。看来确实是一处风水宝地。
龙会寺砂水图(来源:湘省图书馆)康熙五十二年(),益阳知县姚恒公干去长沙府,途经此庙,“目击其祠,谓土人曰,此间地方广阔,居民殷繁,可以宣扬”。特别是了解此庙主要供奉关帝及前任知县和里人的创建过程,深受感动。恰当时此地有一起山田诉讼案,山田面积二石五斗,位于华亭子,距现在沧水铺镇很近,现为镇小学校址。熊正墅和鄢恭臣双方互争不已,姚知县“捐俸以给买主,谕都内之人各因其力之能,及而小补之,发文卷以僧召佃耕之以纳其税”。华亭子山田成了龙会寺祭田。
雍正二年(),原二十里老三区有一块知县邸仲清丈出来的无主额荒,在蒋家港,此地或为今笔架山之蒋家巷。另外还有两处地,包括一绝户周秉生实荒一顷零四亩;一绝户周琥湖荆荒四顷五十亩,此乃水乡不毛之地,早在康熙四年奉文全垦足额,粮悬无着,也就是没有人愿意租田认垦。后来有人认垦并分摊到十区,知县江成同意,暂不纳粮,由当地人耕种。后来,江知县将荆实两荒捐入龙会寺为祭田。这样龙会寺的田产已经达到近六百亩。
经过邸、姚、江三任知县的努力,龙会寺的庙产在康熙末期达到了一个相当规模。其规模甚至可以说创当时益阳历史之最。
之后,龙会寺屡圮屡建,庙宇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庙产也逐渐增多。
乾隆十一年(),蒋龙门、徐若璨、唐世斋、陶子佩等捐貲倡修,僧锦尚领修正殿并圣顶一座;
乾隆四十年(),唐白玉和蒋亶丝倡修;
嘉庆十二年(),唐执斋倡修;
道光十四年(),尹芳林等倡修正殿;
道光十五年(),蒋四美等倡修观音阁、前殿及钟鼓楼。
咸丰二年(),龙会寺毁于兵燹。当时不仅龙会寺遭受毁坏,而且益阳附近的殷实之家也是遭受劫掠。民国益阳县志记载:“发军(太平军)至里中焚龙会寺,有土棍导之掠维溢家,其酋曰,此善人家也,首宝庆人,曾卖煤至泉交市,夙耳维溢名,故云。”看来,太平军不少是一路上收罗的民众,其本质并不坏。徐维溢乃徐伦音后裔。
民国益阳县志传记-徐维溢同治四年(),当时,里人谭海春和谭春舟等想重修庙宇,但觉得重修规模太大,自身财力不够,于是“请于徐公碧潭,曰,夫子之佑吾乡者甚,至今祠燹于兵而不复,将何以崇祀事而壮后观?公居迩而力为优公,乌得无情乎?公曰,諾。于是,吾二兄及徐、唐、陈、李、张诸君子更力襄厥功。”(龙会寺志序,谭泽澍)
徐碧潭的名气很大,现在龙会寺附近的民众年纪大的人都知道徐碧潭,但实际上,其父徐光xie(言加介)名气更大,曾捐资万余金重建资江魁星楼,一时名震资阳。徐碧潭及其家族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有了财力大的徐氏出马,有了更多家族的参与,龙会寺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重建。
虽然县志和碑文记载有同治七年重建,但龙会寺重建应当在四年就开始,一是龙会寺志当为更加确信史料,二是龙会寺的匾联书写时间有很多在同治七年和同治十二年,匾联当在主体建筑或者整体完工之后悬挂。如此规模的建筑需要三年时间是合乎逻辑的。当然说是同治七年也是可以的。
在此重修旧址发现一块同治七年“重修龙会寺捐费碑”。
光绪二年(),吴宣志、唐凌高、龙映云和徐焕章等再次续修。由此,龙会寺布局规整,气派宏伟。
寺庙占地十数亩,它座北朝南,寺呈四进。山门正中高悬“龙会寺”竖匾,两侧有“浩气”“雄风”两横匾,进正门,上建戏台,入侧房,上楼房。沿四级石阶至第二进,下为甬堂,上安15对雕花格门。天井两侧东有钟楼西有鼓楼。三进乃正殿,殿内金装关公大像居中,二、三、四神像旁立下排,关平周仓塑像侍立两旁,大殿两侧有厢房两门,分别为“履中”“蹈和”,殿后为天井,越二级石阶进入第四进后殿,中坐观音,旁列24位诸天。
益阳龙会寺图(来源:省图)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庙内菩萨和匾联统统搬出,集中烧毁,滚滚浓烟,三日不息。之后寺庙改作粮仓,年龙会寺被整体拆除。据现在龙会寺法人代表张先生介绍,唯一保存的是一块神位牌。
现今龙会寺关帝神位想当年圣像庄严,庙貌辉煌,鸟革晕飞,峻宇雕墙,真壮观也!祝祯,禳祸,祷雨,祈风,有求必应,随感而通,亦福神也!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有当地居民余年坤、何妙娟乃率筹修事。由蒋长生、钟德保、唐冠英、唐洪裕、龙三定、张远德和张锡保等七人操持,共襄义举,新建龙会寺在原址拔地而起。
据现任主持净乐说,龙会寺将进一步修缮、扩大,益阳历史最具吸引力的关帝庙必将再次兴盛。庶后之人瞻仰、祷祀于不衰,好善乐义于无穷。龙会寺成为教化一方百姓的福祉所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