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嵌瓷,一门独特的建筑形式,极具美感和艺术感,由艺人将瓷片经过创造性地纯手工加工而成,是技艺,更是艺术,潮州嵌瓷是潮汕地区及闽南、台湾特有的屋面(屋脊、檐下、垂带)和照璧等建筑装饰艺术。

嵌瓷作为建筑物的装饰品或供欣赏的摆设,俗称“贴饶”或“扣饶”。表现手法与石雕、木雕相似,有平嵌、浮嵌、圆嵌(立体)等。潮州嵌瓷以绘画为基础,运用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表现形象的建筑装饰艺术。

潮州嵌瓷历史悠久,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在民间使用。被誉为“永远亮丽的艺术”。清代,潮汕各地盛行建造祠堂和“四马拖车”等豪宅民居,促进了嵌瓷工艺的进一步的发展。年,潮州嵌瓷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嵌瓷的艺术特点是:构图雄伟,色彩绚丽,形象生动,质地坚实,久经风雨或烈日曝晒而不褪色,与潮州木雕、潮州石雕并称潮州古建筑的三大装饰工艺。也显示了智慧的潮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嵌瓷的题材和形式都表达了吉祥祝福的意愿。

潮州嵌瓷题材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传说、传统戏剧和民间故事等,潮汕民间对内容的安排搭配极为讲究,装饰对象与装饰内容相互统一。作为建筑艺术的一种,嵌瓷深受同样来自潮州传统木雕、金漆画、绘画艺术、瓷器装饰以及丝织品图案的影响。

潮州的嵌瓷艺术能够自成一派也是有原因的,一是潮汕地区经唐、宋、元、明历代的发展变革,物产富庶、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民俗风情日益丰富,为嵌瓷装饰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潮汕平原的气候对潮汕传统的木雕有影响,木雕不宜暴冷暴热和干湿不匀,地方特色浓郁的潮州木雕在技法上娴熟细腻,是民间建筑装饰最常见的,但是,只能作为室内雕刻,不适合室外装饰,而嵌瓷就弥补了木雕的这一劣势,不怕风吹雨淋。

第三是在明代以前,陶瓷的色彩比较单调,到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五彩瓷”,这就为陶瓷装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因为嵌瓷需要瓷片有丰富的色彩,彩瓷工艺的进步是嵌瓷艺术发展的必备条件。

古代潮州的陶瓷名扬海内外,“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宋代笔架山的“百窑村”证明了潮州瓷器的昔日风采。明代万历年间,民间艺人慧眼独具,变废为宝,用废弃的彩瓷片开始创造性地装饰建筑,把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等图案,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清代,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色彩浓艳而不褪色。嵌瓷艺人将瓷碗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寓意吉祥如意、长寿富贵等,主要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

嵌瓷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等多种艺术手法。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装饰照壁则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

清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说的是潮汕地区的人们兴建祠堂大宅,为了装饰不惜花费巨资。在这样的背景下,潮州嵌瓷艺术盛极一时,成为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

又因为潮汕人早年有很多到东南亚等国家发展,他们也把这种风尚带到世界各地。现代建筑的兴起让嵌瓷在民居装饰方面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少数祠堂、庙宇以及古建筑修复中会用到,偶尔见到还是觉得这些才是中华传统建筑艺术中最有魅力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