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明时期,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在山海关外与清军打了一场大战。
在这一战中,明朝大将洪承畴亲率十三万明军赶赴关外,双方混战了三年多,最开始明军小胜,但是最终却被皇太极击溃。战争结束后,明军十三万精锐尽失,洪承畴被俘降清,明朝再也无力抵抗清军铁骑,彻底失去了对关外的掌控权,而这一战便是松锦之战。
松锦之战是明清两个政权的最后一场决战,双方在这一战究竟是怎么打的?为何会出现这般局面?
一、关外之存亡,决于一战
年,皇太极登上后金汗位,面对后金贵族普遍不思进取的思想,皇太极一上台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制定了进取中原的战略总方针。
为了“简兵练旅以待天命”,皇太极一边跟明朝“讲和”,一边对后金进行了全面“改造”。
首先,他革新国家机构,加强了封建君主集权制;其次,又发展社会经济,缓和了阶级矛盾;最后还整顿了八旗制度,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经过这一系列改革,后金的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已经具备了撼动明朝统治根基的条件。
在这一背景下,在年,皇太极认为取明而代之的时机已经到来,便将后金国号改为大清,弃汗而称帝,并且还对大臣们直言:“今为敌者,惟有明国耳”,可见这时,皇太极已经有了夺取天下的野心。
但是此时满清政权位于关外,要想进取中原,首先要夺取山海关,而要想夺取山海关,首先就得夺取锦州。因此在年,皇太极命令大军进驻距离锦州不远的义州。
明朝这边很清楚,皇太极这样做是“欲入锦州”,因此兵部尚书洪承畴在清军刚到义州时,便命令前锋总兵祖大寿、辽东总兵吴三桂扼守锦州、松山。对于明朝来说,锦州城乃是明朝在关外的战略重镇,担负着包围山海关,拱卫京师的重要任务,一旦被皇太极得手,那么大明社稷就危险了。
正所谓:“关外之存亡,神京之安危,决于一战”,松锦之战由此爆发。
二、十三万人丢盔弃甲
年正月,皇太极制定了进驻义州的策略,到了该年四月,清军“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里地,皆已开垦”。这时,义州已然成了清军进攻锦州的大本营。而接下来,有两条路摆在了皇太极面前,那就是要直接攻城,还是要围困锦州。
攻城和围困,两者各有利弊,攻城的所花费的时间较短,可以迅速地夺取锦州城,但是也有可能久攻不克,从而造成巨大损失;围城虽然只要坚持下去,就必定成功,但是所耗费的时间很长,将士容易懈怠。
而清军的主体为骑兵,习惯攻城掠地,缺乏足够的耐心,以往清军都是诱导明军主动出城与之交战,从而一举击溃。
但是在袁崇焕时期,明军便定下了“凭坚城,用大炮”的作战方针,一直坚守城池,不肯轻易出城和擅长骑射的清军直接对阵。最开始时,皇太极尝试过直接攻城的办法,但是都因为明军“防守甚牢”,无功而返,甚至“多致折伤”。
因此,虽然攻城需要的时间较短,围困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是在多次攻城不成的情况下,皇太极也只能无奈定下了围困锦州的战略。
而为了更好地实行围困策略,皇太极下令将锦州城外的庄稼全部抢割完毕,扫荡锦州周围的明军台哨,断绝锦州城守军的一切内外出入,并且还设置了轮换机制,三个月轮换一次围城清军,避免将士出现懈怠心理。
到了年,在清军的围困之下,锦州城守军内部逐渐出现裂痕,皇太极趁机策反了城内的蒙古兵,抓准时机攻占了锦州外城,并且立马加强了围困锦州的兵力,锦州城危在旦夕。
锦州守将祖大寿在此危急情形下,派人向朝廷求援。崇祯皇帝在得知锦州现状后,马上命令洪承畴率领步骑十三万火速驰援锦州。在明朝大军到了松山之后,“建州兵大骇”,初战“失利,山顶立旗,两红旗、镶兰旗三旗驻营之地,为敌所夺”,清军“人马被伤者众”,明军取得了小胜。
在得知清军战败之后,皇太极果断决定亲征,他“悉索沈中人丁”,率领十多万大军进抵松山。
在到达松山的第二天,皇太极就判断出明军高度集中,首尾不相顾,决定采取断粮道、掘壕筑垣、围困明军的作战方针。在皇太极的这一举措,直接就断绝了松山明军的粮食供应,引起了明朝将士的一片恐慌。特别是在此期间,皇太极还命令清军夺取了明军在笔架山储备的粮食,这一下,明军带的粮食只够供应三天了。
在此情形之下,洪承畴决定拼命一战,但是底下将士根本不想听他的,都想退守宁远。洪承畴只能安抚将士,定下了次日向清军发起攻击的策略。不料在该晚,有将领怯战,率先逃跑,于是明军各部争相驰逃,自乱阵脚,被早已埋伏好的清军迎阵掩杀,近十万大军一朝之间,损失殆尽。
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清军非但没有贪功冒进,反而继续保持耐心,围困松山。洪承畴多次突围不成,而明朝也已经无力救援,松山城的结局可想而知。
在此绝望情形之下,城内将领秘密降清,里应外合,最终导致松山城被破,洪承畴本人也被生擒。而松山一破,锦州城独木难支,加上城内粮食早就耗尽,祖大寿只能率众出降,自此松锦二城皆落入了清军手中,这一战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三、松锦之战为何败
松锦之战的结果,是明军大败,关外精锐尽失。在这一战中,明清两方的军队实力其实相差不了多少,那为何明军占据着地利,还能遭遇如此惨败呢?其实,回顾整场战役,明军之所以失败有三个原因:
第一,盲目催战。在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抵达宁远时,本不愿冒险前行,而是想“以守为战”,步步为营,逼迫清军退兵。但是崇祯皇帝却是轻敌冒进,一味催战,最终导致“十万之众,覆没殆尽”。
第二,指挥不当。洪承畴身为一军统帅,却毫无主见,只考虑个人得失,屈从于朝廷高官。他明知冒进的后果,却还是孤军深入,并且在作战指挥上表现出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令明军应对失措。
从一开始的孤军深入,率众进抵松山,到抵达松山之后将大军集于一块,使得首尾不能相顾;再到发现清军行动后,不能果断撤退,也不能果断进攻,这一连串的错误让明军一步步走入败局。
第三,将官怕死。在洪承畴定下攻打清军的策略后,居然有将领趁着夜色出逃,导致了明军自乱阵脚,造成了明军的大溃败。还有松山将领以及祖大寿等人的相继献城投降,加速了明军的最终失败。
正是这三个原因,才最终导致了明军的大败。而大明王朝正是这般打坏了一场场大战,在覆灭的道路上愈行愈远,最终被清朝取而代之。
文/乐宇
参考资料:《论明清松锦之战》,李鸿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