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和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使海林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城市。3D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热映,又一次唤起国人对海林这座英雄城市的记忆。

作为一个海林人,对于家乡的自然风光一直充满了自豪感:盛夏时节,这里有清凉怡人的莽莽林海,自然天成的养生福地;秋风乍起,色彩斑澜的五花山野趣横生,美仑美奂直让人惊艳不已;落雪之后,银装素裹莽莽苍苍的林海雪原,中国雪乡的雪纯净天成充满童话色彩……只是偶尔说起迎春的花,就不免有些底气不足。

你看,在华夏大地的春天里,报春的寒梅怒放,桃李杏花等等竞相争艳开遍山野,风情万种的各色春花们令人目眩神迷,百花争妍地你放唱罢我登场……但是在我的家乡林海雪原,春花儿们却有些沉寂且总是姗姗来迟。

好在我们这里还有杜鹃花们。达子香、金达莱、映山红等等都是它们的名字,它们还有一个学名:兴安杜鹃。它们一直默默地生长在山野陡崖之上,待到春天里的某一天清晨,几乎每座山的陡坡崖壁上随处都能看到那些令人沉醉的粉红与紫红。它们确是点缀北方春天的第一道风景,不负“映山红”之名。

于是在每年的初春时节,常常有人迫不及待登到山崖上,采折些带着花蕾的杜鹃花枝条,插在注入清水的花瓶里静待花开,宅在家中独自品味杜鹃花开的野趣。在街头一隅常有人摆了地摊,将这些蓓蕾初绽的杜鹃花枝条一束束地捆扎好,路人随手买了去装饰自家的风景。后来又因花叶可以入药,有药材商一直常年大量收购……附近山上的花丛大都被采折得七零八落了,每年春季来临时,在城市周边的山上,曾经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杜鹃花已然难得一见了。偶尔也有些在山崖间星星点点地开着的,却早已褪尽了曾经的精气神。

物以稀为贵,要看杜鹃花儿也就只能去更远些的郊外。如果是期待着和从前一样看漫山遍野的红杜鹃,似乎也只有去山市农场的笔架山了。今年的四月二十八日,正是海林市第四届林海雪原旅游文化节暨第三届山市杜鹃花休闲旅游节开幕。恰好文联搞活动,我早早地请了假。我终于可以放松心情,去赴笔架山上杜鹃花的盛会了。

丽日蓝天,春风拂面。沿海长旅游公路一路西行,在石河村折向海林市通村公路,经山市镇再走十几公里便是山市农场。一路上,偶尔会有杜鹃花们在山崖间轻轻探出头来,羞涩地回应着和煦的春风。到了山市农场的场部,也就到了笔架山下,山上的红杜鹃正漫山遍野地盛开着。

远远望去,这座闻名遐迩的笔架山并不高峻。按照身旁热心游客的指点选好角度,相机取景器里就出现了一个惟妙惟肖的笔架,挺立于漫山遍野杜鹃花的粉红背景中,越发显得优雅脱俗。

沿着石阶一路登山,两侧都有许多红杜鹃在风中星星点点地开放着,大都是近两年刚刚移植过来的花树,一簇簇的只有苗条得有些细弱的三五株,虽尚未发展成为杜鹃花的群落,却已在山坡上排兵布阵颇具气势。一枝枝的杜鹃花树上,满是粉红的花和紫红的蕾,在春风中袅袅亭亭地摇曳着,绽放着。

走过一个大大的四方凉亭,沿着石阶一路登山,两侧的红花渐多,从杜鹃花丛中向山上一望,满眼的粉红与紫红。在春日里灰黄与嫩绿的色调中,一丛丛的红花开得天真烂漫,自由自在。花间却不见蜂蝶来往,探过头去深深地嗅上几大口,终于感受到了一种若有若无的清新和清香。

在笔架山的春天里,满山的花树似乎都在静默着,聆听着杜鹃花们悄然绽放的声音:一种美仑美奂的天籁之音。

渐到山顶,我仿佛置身于杜鹃花的海洋了,一块块巨石错落有致地立在绿树红花当中,随处都是杜鹃花美妙的画面,随处都是绽开笑脸与杜鹃花们合影的男男女女……沿着山间的石阶一路向前,又是一段险象环生的山路,一丛丛粉红与紫红的花蕾在黑黝黝的巨石中间含苞欲放,与置身于杜鹃花海之间的感觉迥然不同,又是一种曲径通幽的特别体验。

渐至山顶了,山风更大了,也更猛了。前行的路渐渐变成了一块块巨石之间的对话,有些巨石之间偶向上一望立成一线天,虽险峻却也可轻松走过,有些路段则全部暴露在猛烈的山风里,必须要手脚并用才能扶住巨石的边缘,及时牵住在石隙中伸出的枝干,好半天不敢松开……

站在笔架山的最高处,或许也就是镜头里酷似笔架的所在吧。迎着越发猛烈的山风,远山传来阵阵松涛,山下白亮亮的密江河在远山深处蜿蜒而来,又是一幅壮美的画卷。看向脚下深幽的悬崖,方知自己正置身于似乎摇摇欲坠的石壁上。我终于开始感悟笔架山的险峻,正集中在临河一侧的崖壁之上。看着脚下不免有些心惊胆战,又有些“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了。

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天生地养的杜鹃花们能够在林海雪原上繁衍至今,足以证明其生命力的顽强。但那些采折花枝的畸形爱美之心和野蛮任性之举,那些市场买卖因素自由发挥,又让杜鹃花们几乎成为濒危物种了。如今笔架山上的红杜鹃,已然成为旅游经济的载体,引得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创造着经济发展的亮点纷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回望远去的笔架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自由自在地绽放着,林海雪原的春天已然变得分外妖娆。

Tips: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