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城龙门阵》VOL:期
文字|王木木
图片|王木木
泸州,自古以来便是出川要道。
水运的发达,让历史上的泸州注定成为政治、军事和商贸重地。
泸州人热情好客,勤劳坚韧顽强,在这些标签背后,还有为人熟知的血性。真正让世人认识泸州人的血性,源于一场战争,一场多年前的战争。
在泸州市合江县焦滩乡的神臂山上,有着大名鼎鼎的宋元古战场遗址-神臂城。这里,也被民间习惯称呼为“老泸州”。
多年前的泸州,因为这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泸州因此“一战成名”,自此有了“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之说。
公元13世纪上半叶,蒙古铁骑席卷中原大地。蒙古大军集中兵力,从陕西攻入四川。
为抵抗蒙古大军的入侵,公元年,当时主政四川的南宋兵部侍郎余玠,设置了“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对策:即以重庆为中心,沿长江、嘉陵江择险筑城。
神臂城属于合江,当时,合江最初构建的防线是笔架山,但笔架山虽然山高道险,却没有办法扼守水路。
为了扼守长江水运,阻断蒙古大军南下,全线抗击蒙古大军的防线,后来搬到长江上。
当时泸州知州曹致大,奉余玠之命,修建神臂城,于城内屯兵聚粮,并在神臂城建成后将泸州府迁至神臂城,倚靠长江上的天堑之势,抵抗蒙古军队的入侵。
公元年,一路南下所向披靡的蒙古大军,在泸州神臂城遭遇宋军顽强抵抗。蒙古大军和宋军,双方都没有想到,在这个叫做神臂城的地方,双方开战之后,这战争,能一打就是34年。
不善游泳,是蒙古铁骑大军的短板。
神臂城这里的江段:汹涌的江水、险滩,都成为宋军扼守神臂城的天然的屏障。依山而建的神臂城,三面环水,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从公元年至年,在这场长达34年,反反复复的拉锯战里,神臂城曾五易其手,战况极其惨烈。
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34年之后终结。
公元年,蒙古大军对神臂城发起了最后的进攻,当时的南宋首都临安,已经被攻克,南宋各地也纷纷投降归顺了元王朝。在这样的情况下,神臂城,成为孤城。
当时神臂城内的守军加居民,有余人,在这里,已经没有军民之分,每个人都是神臂城的保卫者,神臂城最后的保卫战彻底打响。
彼时的蒙古军队,经过几十年作战,已经有了强大的水军,并且控制了长江航道,宋军失去了水路的防御优势。
让蒙古大军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如此,渡过长江的他们,在神臂城,依然遭遇了宋军的顽强抵抗。蒙古大军无论从水路(进攻神臂门)还是从陆路(进攻东门),都被神臂城守军迎头痛击。
见神臂城久攻不下,蒙古军队迅速调整作战思路,改攻城为围城。他们牢牢把控了江面和陆路上的交通权,准备把神臂城的守军,困死在城内。
蒙古大军,原本以为三个月就会困毙宋军,谁知宋军的顽强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期。
但随着被困的日子增加,神臂城守军最终弹尽粮绝。
公元年,被蒙古大军围困11个月之后,在神臂城坚守34年的宋军,没有等来援军,戍守将士及将领王世昌,全部壮烈捐躯。
神臂城保卫战,为当时的重庆以及下游城市,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延缓了南宋的灭亡。
34年,放在时间的浪潮里,也许,不过是沧海一粟...但这场时间跨度为34年的战争,为泸州赢得了“铁打的泸州”之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让人震撼无比。
站在涛声阵阵的长江畔:平静的江面上,曾经战鼓连连,旌旗招展,连天的号角声、厮杀声,仿佛还响彻耳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奔流不息的长江水,依旧绕着今天的神臂城奔向远方,上游或者下游的人们,有的可能已经不太记得这个地方:在这里,多年前,那段誓死保家卫土的铁血过往,曾抒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