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古雷开发区位于福建漳州海滨南部,这个南北走向、陆域面积平方公里的半岛,面朝广阔海域,背靠金刚山、笔架山等巍峨青山,是典型的山海兼备地区。
古雷渔民用网罟捕获的毛蟹。(詹照宇摄)
自从年6月从漳浦县划转古雷、杜浔、沙西、霞美四个镇,古雷开发区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将“山海融合”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依托山海资源优势,做强技术支撑,厚植生态底色,培育现代山海特色种养业,在充分夯实“富民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链条,努力打造山海共享孕育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样本。
黄埔村青枣丰收(詹照宇摄)
厚植“靠山吃山”的“生态底色”
海里鱼虾正欢,山里则果蔬飘香。
眼下正值青枣收获的季节,走进霞美镇黄埔村,好客的村民捧来了青翠的苹果枣,咬一口,清脆香甜。放眼望去,只见果树遍布四周,枝头硕果累累,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脸上挂满了丰收的喜悦。
黄埔村委主任朱阳其介绍,苹果枣主要种植在地势较低的平地田间,和黄埔村的另一特色产业——枇杷“相映成趣”。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黄埔村依托山地广阔的地理优势,寻找符合兼顾“生态高颜值,产业高质量”标准的特色产业,经过几番引种试种,成功培育了“黄埔枇杷”“黄埔青枣”等特色品种。
以枇杷为例,“黄埔枇杷”是“解放钟”品种,从外地引进品种改良技术后,开始扩大种植,这个品种的枇杷收益高,市场零售价1公斤高达40元。
目前,黄埔村有“解放钟”“早钟6号”等枇杷品种种植近亩,青枣种植近亩,有效带动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其中,枇杷村户均种植10余亩,已初步形成鲜枇杷、枇杷花茶、枇杷膏、枇杷果脯等产业链。年,黄埔村扩种枇杷近亩,总产量预计超过吨,平均每户收入达10余万元。
沙西高山村榕树盆景(詹照宇摄)
依托山地优势,找准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全其美”,霞美黄埔村并非个例。在另外一个乡镇沙西镇高山村,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
高山村被誉为“中国榕树第一村”,走进高山村,犹如走进一个巨型的榕树盆景里,真是景中有村,村在景中,只见房前屋后,布满了造型各异的榕树盆景,酒瓶型的,苍龙型的,中国结型的,有做成树洞的,有做成树椅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据沙西镇榕树协会会长李井泉介绍,由于本地土壤适合种植花卉苗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高山村便将目光对准榕树特色产业。进入新时代后,高山村更是立足新发展理念,以打造“榕树产业一条街”为主线,通过采取农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出口、产销一条龙等模式,发展壮大榕树、花卉、纸业出口企业3家,带动村民户发展规模花圃家,年创收多万元。
据了解,榕树协会集聚了本地榕树种养大户,形成了明显的“龙头带动效应”。从顺新园艺便可窥豹一斑,作为福建省十佳花木种植企业,顺新园艺有榕树、虎皮兰等种植基地多亩,出口创外汇收入约万元,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为经营模式,带动就业人员达人。
不止龙头带动效应,沙西榕树产业集群还有效形成了“虹吸效应”,吸引外地人才“纷至杳来”。来自福州的诺恒园艺董事长陈碧娇便是其中的代表,在得知榕树盆景源头在沙西后,陈碧娇便将榕树种植基地转移到了沙西,年以来便年产销售量超过万盆栽,在此基础上,作为福建师范大学园艺系毕业的她还充分发挥园艺相关资源优势,从本地培训电商人才,开拓榕树盆景国内新零售渠道,目前已培训当地的主播近20名。
无论是霞美的水果,还是沙西的榕树,都是古雷开发区因地制宜,依托山地的自然环境和土壤等资源禀赋优势,充分释放“生态”与“产业”叠加效应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有益探索,目前,针对山区线,该区培育了蔬菜、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种植、茶叶等富民产业,涌现了“黄埔枇杷”、“沙西榕树”等农特品牌。
培育“山海融合”的“农旅动能”
山海交接,同频共振。古雷开发区山海共生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特色农渔产业夯实了基础,同样孕育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三面临海的广阔海域上,星罗棋布着诸如菜屿列岛的小岛群,以欢乐岛为代表的现代滨海旅游项目陆续崭露头角;山区线上分布着海月岩、龙迹亭、石矾塔等名胜古迹,与沿海文旅交相辉映。
“山海特色文旅资源,将为古雷在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古雷开发区农林水局副局长林周兴表示:“文旅元素的注入,将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销售渠道等从单一向多元转型,有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内涵”。
为此,古雷开发区将农文旅的山海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进行规划:坚持农村山区线和沿海线并举,内连外融,挖掘提炼文化特色,运用“民俗+”“生态+”“农业+”等思维,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旅游资源。
沙西镇的规划是其中的典型。沙西镇以挖掘滨海文化为抓手,建构出沙西镇独特的滨海文化生活空间,着力推进高山村至北旗村这条以“生态沙西,港区后花园”为特色主题的线路项目,该线路突出山海结合,涵盖四个行政村,共7个项目,逐步形成“点上出精品,线上有特色,一带一风景”的乡村振兴串点连线成片效果。
“筑巢引凤,构建农文旅项目引来游客的前提是乡村风貌的整治”,在林周兴眼中,聚力人居环境改善的标准是“看得见青山绿水,留得住乡愁”。
对此,近年来,古雷开发区以绿盈乡村建设为抓手,梯次推进“绿化、绿韵、绿态、绿魂”的乡村生态振兴村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46个行政村“绿盈乡村”初级版认定,古雷“绿盈乡村”初级版创建累计占比达93.9%,培育了杜浔镇徐坎村、沙西镇北旗村和霞美镇董门村等高级版创建典型示范村。
董门村党支书记蔡加林一边走,一边兴致盎然地介绍起董门村整治前后的“巨变”:“两年前,这里是脏乱差的代表,村内道路几乎没有一条是通的,垃圾、猪舍、蛎壳占道现象严重……”
如今,映入眼帘的董门村已经“改头换面”:村间道路,畅通无阻,花草相间,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种植了蔬菜绿植,除了村庄的宁静秀丽,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以墙绘形式呈现的舢板出海、拉网捕捞等半岛渔民生活图景,还有特意保留下来的上世80年代用石板搭建的小杂货铺等等,一幕幕“乡愁记忆”既让人回到了过去,又仿佛看到了古雷开发区未来农文旅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黄长秋通讯员林锦旺许泽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