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传中国时,僧徒崇尚佛像,故国人将其称为像教。大像即大佛。在甘肃省甘谷县就有一座山,称为大像山。大像山雄奇秀丽,历史悠久,特别是以面带胡须的大佛造像著称于世。
大像山山门一、大像山
大像山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2.5公里处,属秦岭余脉朱圉岭,山体高.6米,总长约1.5公里。位居天水麦积山石窟、武山拉梢寺摩崖之间。大像山呈东西走向,山势挺拔,巍峨多姿,风景秀丽。东汉初,隗嚣割据陇右,甘谷是其政权中心之所在。《清一统志·巩昌府》记:“山在县西南三里。巅有大佛,就山刻像,上有隗嚣歇凉台。”隗嚣曾在大像山上建有歇凉台,至清代歇凉台尚存遗迹。这说明大像山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利用大像山了。.
大像山西麓有一石阶小径通往山顶,沿途明清时期古建筑层楼叠榭、鳞次栉比、飞阁流丹,山上岩洞石龛,别有洞天。山上有石窟造像数十尊,其中有一尊大佛高十余丈,雄伟壮观。大佛与众岩洞石龛构成了大像山石窟。
二、大像山石窟
大像山石窟旧石窟现存22个。大像窟位于山巅,坐北朝南,依山开凿,为敞口窟形。窟前旧有木构窟檐,已毁,如今为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尖拱形佛龛。其余洞窟形制皆为方形禅窟,分布于大像窟所在山崖崖面东西两侧,朝向北方。
像山冬韵大像山石窟的开凿年代,史书记载不详。在修缮大像山石窟的过程中,曾出土几尊北朝石刻造像。据此可知,至迟北魏时期,大像山成为佛教盛行的地方,开始了开窟造像活动。唐代达到鼎盛,这里的佛事活动更盛,成为丝绸之路上佛教艺术传播的重要场所。明清两代三教合流,再次出现营造高峰。近年,在半山腰又开凿出千佛洞。可以说,大像山石窟的营造时限,为北朝至今,是石窟开凿史上的活化石。
无量殿和文昌阁出土的石造像三、大像山大佛
1.大佛概况
大像窟,位于大像山山巅,石窟编号第6号窟。石窟高34米、宽14米、深4.5米,窟檐呈尖拱形。大佛高23.3米、肩宽9.5米。大佛身躯浑厚雄伟,神态静穆安详。
甘谷大佛2.大佛特征
大佛头顶为波浪形大螺旋式高肉髻,面部圆润,目广而眉细,眉间有白毫。鼻高而直,唇润颐丰,唇有短须,双耳垂肩。肩宽较平,身躯厚重,肌肉丰满。面露微笑,神情温和韶秀。眉间有琉璃珠白毫。大佛目光如炬,平视前方,眼珠是由黑油陶缸制成,历经千年依然炯炯有神。佛颈部有三道纹。
甘谷大佛造像大佛内着僧祗支,胸前打结,外穿对襟下垂式袈裟。大佛倚坐于须弥座上,左手抚膝,右手施三宝严印,赤足下踩莲花,衣摆及足面。
由以上来看,大佛的形象是根据佛经所创造出的,符合《八十种好》。
3.开凿年代
关于大佛的开凿年代,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北朝时期始凿,唐代彩塑完成。这种观点占主流。另一种认为建成于宋嘉祐年间(-年)。持宋代说者,是依据清志和清同治年间的《重建大象山碑记》记载:
大像山者,邑城西南山古佛也。山开陡出石像,高百二十余尺,覆以重楼数层。肇于宋嘉祐三年,迄今八百余岁,地方予以庇神庥焉。
这里明确提出大佛凿于宋嘉祐三年(年)。近年来,随着考古学方法的运用,人们更倾向于大佛的年代应定为盛唐时期。对此,笔者深表赞同。
大佛历经千年,终于保留到了今天,屹立于大像山山巅之上。
四、甘肃其他大佛
汉唐之间,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兴盛。特别是唐代,国运昌盛,文化发达。兴建大佛之风蔚然盛行。此时开凿的大佛有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四川乐山大佛、宁夏固原的须弥山大佛等。仅甘肃自东向西就有麦积山大佛、甘谷大佛、永靖炳灵寺大佛、武威天梯山大佛以及敦煌莫高窟北大像和南大像等数尊大像。
1.麦积山第13窟大佛
又称“东崖大佛”,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高17米、宽18米。隋代始凿,南宋重修。
麦积山石窟13窟大佛2.永靖炳灵寺窟(大佛窟)
永靖炳灵寺窟,石胎泥塑弥勒大佛,高27米。开凿于唐代。
甘肃永靖炳灵寺大佛3.武威天梯山石窟13窟大佛
天梯山石窟13窟,建于唐代。窟内有石胎泥塑佛像七身。主尊高23米,倚坐于台上,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大佛两侧塑弟子、菩萨、天王各二身。
武威天梯山石窟13窟大佛4.敦煌莫高窟大佛
敦煌莫高窟现存两尊大佛,分别是南大像(窟)、北大像(96窟),均为石胎泥塑的大佛。
北大像第96窟。凿于初唐,高35.5米,为莫高窟最大造像。俗称“北大像”。20世纪30年代,建成木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
莫高窟96窟(北大像)南大像第窟,开凿于中唐。因位于96窟之南,也称为南大像。石胎泥塑弥勒倚坐像,高26米。
莫高窟窟(南大像)五、甘谷大佛的独特之处
甘谷大像山大佛最独特的地方,是两撇蝌蚪形八字须,这是甘肃其他大佛所没有的,在全国也是比较罕见的。关于大佛有胡须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当地有个传说。
宋初有外地商人来甘谷经商,在他渡渭河时,遇到险情。就在此时,他看到渭河南岸大像山山的大佛凝望着他。于是,商人发愿为大佛重绘金身法相。当商人带画匠到大佛脚下时,被巨大的大佛像震惊了,人的身高还不及佛的一个脚趾头高。画匠为大佛贴金月余,商人钱财也将花光,所需金箔不足。画匠想出了一个法子,给大佛绘上胡须,这样能节约不少金箔。于是,甘谷大佛便有了胡须。.
甘谷大像山大佛脸上有胡子这只是个传说,不足为据。但是,它从侧面反映出宋代重绘大佛的事实。宋嘉祐三年(年)对大佛有过一次大规模的修缮,重绘了佛身,建造了窟外楼阁。甘谷大佛带胡须的形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德国亨利希·约尔森教授认为是“孤例”,并设想其与松赞干布有关联。这种猜想也没有得到证实,对于大佛有胡须的原因,虽有各种探索,但至今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追本溯源,早期佛教艺术中就有带胡须的形象,如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贵霜时期犍陀罗风格佛造像,佛头顶束发式高肉髻,有头光,身着通肩袈裟,左手下垂执衣角,右手前屈施无畏印,铣足而立。唇上有胡髭。这尊立佛是最为典型的早期佛像有胡须的形象。
立佛像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藏佛有胡须的原因,是因为早期佛教艺术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吸收,以及对现实题材的借鉴,是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对佛教艺术的诠释和表达。因此,佛像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与浓厚的贵族气息。正如下面这尊公元2世纪的弥勒菩萨立像(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藏)
佛教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后,由于地缘关系密切,佛教艺术受到犍陀罗地区的影响比较明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和阗地区发现的金铜佛造像也有胡须。
和阗出土铜佛造像佛教艺术由西域向中原东传,敦煌是文明交汇之地,产生了辉煌的艺术与文化。在敦煌莫高窟西魏窟壁画中,就能看到带胡须的佛像。西魏窟北壁绘制了无量寿佛、拘那含牟尼佛等七佛图像,唇上胡髭清晰可见。(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年版。)
莫高窟窟北壁的无量寿佛和拘那含牟可见,在唐以前佛像带胡须形象并不罕见。而甘谷大像山大佛作为唐代大佛却带有胡须,这是其比较独特的特征,也是同时期同类大佛所不具备的,说明唐代大佛带胡须形象并非主流。那么,甘谷大佛带胡须究竟是基于地域风格的个案,还是后期补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年,在潮州羊鼻岗出土了四尊瓷塑释迦牟尼像,款识年代为年“治平四年”(年)至“熙宋二年”(年)。这些佛像均有胡须,表明宋代佛像带胡须形象仍然存在。前文曾提及甘谷大佛在嘉祐三年(年)重绘过,当地还有宋初商人贴金绘须的传说,结合这些因素来看,甘谷大佛胡须由宋代补绘不无可能。
文史君说
甘谷大像山大佛与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构成了甘肃石窟走廊,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珍。大佛神秘而经典的形象背后,又有怎么样的历史谜团,期待未来能够揭开。
参考文献
李焰平:《甘肃窟塔寺庙》,甘肃教育出版社,年版。
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文物出版社年版。
释本逢:《甘谷大佛》,文物出版社,年版。
邱陶亮、吴维潮:《带胡须的释迦牟尼——潮州笔架山窑的几个问题之一》,《中国陶瓷》年6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冀城晨光)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