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取得与党中央联系,杨靖宇两次组织抗联西征,本溪留有靖宇石

80多年前,杨靖宇将军领导东北抗联活跃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给予日本侵略军沉重打击,牵制了大部关东军,有力的支援了全国的抗战形势。然而,那时东北抗联与延安党中央的联系是中断的,很多消息,甚至要通过苏联方面转达,给抗日斗争增加了诸多困难。

杨靖宇将军为了取得与延安党中央、和其他红军的联系,组织抗联进行了两次西征,要打通交通线,取得党中央对抗联的直接指挥,但是很遗憾,两次都以失败告终。

辽东本溪地区,连绵的长白山余脉,是抗联主要的活动区域。在本溪县汤沟,有一座杨靖宇将军纪念馆,馆前,有一块“靖宇石”,就是在这里,杨靖宇召集抗联一军高级干部,召开会议,决定西征。

杨靖宇召开会议,第一次西征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人。

1930年7月下旬,杨靖宇受罗章龙派遣,到中共满洲省委工作。

1932年5月,杨靖宇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代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1月2日,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杨靖宇作为省委巡视员到南满地区的磐石、海龙等地检查指导工作。为便于领导抗日武装,从此更名为“杨靖宇”。

老秃顶抗联遗址

1934年,杨靖宇和他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挺进辽宁之巅——本溪的老秃顶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磐石工农反日义勇军、南满抗日游击队正式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

并在辽宁东部桓仁老秃顶子和它对面的和尚帽子建立抗日据点,后在本溪县的汤沟举行了西征军事会议,试图打通与东渡黄河的中国工农红军相联系,举行了两次悲壮的西征。

和尚帽子抗日联军密营

1934年春,杨靖宇带领他的独立师抵达桓仁县老秃顶子山脚的仙人洞村时,抗日民族英雄邓铁梅、苗可秀等义勇军将领正在辽东一带,与日本人周旋。

在40多户的仙人洞村民看来,独立师的服色较杂,有缴获的日、伪军服、警察服,也有自己做的黄绿色土布服。

相同的是,杨靖宇队伍纪律严明、从不冒犯百姓,同时,左臂上都戴着醒目的红袖标,上有“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字样。冲那袖标,仙人洞村的老百姓管他们叫“红军”。

东北抗日第一路军警卫旅的合影

1936年6月,在本溪县的汤沟,杨靖宇就是在这里与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召开第一次西征会议。当地乡民出于对杨靖宁的敬仰,将他主持会议时曾坐过的石头称为“靖宁石”。

从数公里外就看见笔架山腰那个背倚绿树的纪念碑直指长空,徒步登临,青灰色牌坊沉稳厚重。牌坊上刻着: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

“1936年春,杨靖宁将军挥师南下,4月30日在梨树甸子痛击汉奸邵本良部。5月中旬,率军直部队来到汤沟,视察和尚帽子根据地。抗联将士在露天温泉洗去征尘,杨靖宁在汤沟军事会议上传达中央红军北上抗日、进军察、绥消息,布置第一师西征,指出与关内打通联系的重要性。六月,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一师参谋长李敏焕等率部西进……”

1936年6月28日,抗联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率领一师主力从本溪县蒲石河(今属凤城)出发,经连山关、穿过安奉路,向辽西、热河方向挺进,日本人很快就觉察出抗联西征的意图,遂调集重兵堵截追击。西征部队不得不班师回营,踏上了东返辽东之路。

抗联西征作战

并于7月15日在本溪、辽阳交界的摩天岭榆树沟与跟踪追击的日军驻连山关守备中队遭遇。抗联发现日军后,即在摩天岭的一个山梁——“对面炕”上埋伏下来。守备队今田中队长带领所部爬上“对面炕”后,没发现抗联部队,就地休息。时近中午,今田命日军把枪架在一起吃午饭,他本人则登上山梁用望远镜嘹望。正当今田回身放下望远镜之际,被抗联战士一枪毙命。顿时,一师指战员枪弹齐发,10分钟,今田中队被一网打尽,取得了当时颇有影响的摩天岭大捷。

位于本溪县连山关镇摩天岭村

在这场战斗中,抗联一军一师参谋长李敏焕(f朝鲜人)为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时年23岁,年10月,中共本溪县委党史办公室等14家单位筹资修建了李敏焕烈士纪念碑。

对摩天岭大捷,杨靖宇在《西征胜利歌》中有如下描述:“红旗招展,枪刀闪烁,我军向西征。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枪弹战利品无数,齐奏凯歌旋。”

1937年春,经过冬季密营整训的一军重新活跃起来。“七七”事变爆发后,出现了全国抗战的局面。杨靖宁与二军政委魏拯民约定,来年年初,聚会辑安,共商大计。秋天,杨靖宁率部神出鬼没,在本溪县大青沟、红通沟、大石湖外响水沟等地歼灭日伪多股部队。

杨靖宇组织抗联进行第二次西征

年12月,经中央政治局通过,杨靖宇被确定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这个名单仅25个人,看一眼当时的名单,可想而知,杨靖宇将军在全国抗日队伍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如果他没有牺牲,会授元帅呢?还是大将?

然而,这个时期的杨靖宇将军在辽东的白山黑水里与日军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甚至想要收到党中央的消息都很难,为此,杨靖宇筹划着第二次西征。

1938年5月,南下的魏拯民率部到达老岭五道沟,与杨靖宇会师,召开军政干部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从一、二师抽调兵力补充三师,由三师先行西征,一、二师随后;四、六师和独立旅继续在通化地区开展游击战;五师仍在绥宁一带活动,并负责与吉东、北满的抗联各军联系。

老岭会议遗址

老岭会议遗址,位于集安市榆林镇复兴村五道沟沟里5公里的山坡上。这里曾是杨靖宇同志的司令部兼宿营地,杨靖宇将军和战士们都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这里地处老岭深处,南面是庙沟、五道沟,北面是双岔河、梨树沟,距村屯居民区较远,比较隐蔽安全,连续开了20天的老岭会议就是在此处的帐篷里召开的。现遗址布满树木、荒草,会议遗迹较难辨认

正当各部认真贯彻落实老岭会议精神的时候,6月29日,被称为杨靖宇一只臂膀的一师师长程斌裹胁部下投敌。一师的瓦解使辑安游击区失去了西南的屏障,而程斌对一军干部的活动路径、各部队的番号、密营的位置都了如指掌,这给一军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魏拯民

7月,杨靖宇、魏拯民在老岭召开紧急会议,取消西征计划,并采取了防止军机泄露的改组措施:撤销一、二军的番号,第一路军总司令部—部,编成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这次会议还讨论了如何加强同战斗在中国的朝鲜共产主义者、朝鲜抗日军队的团结联合和协同作战的问题。杨靖宇再次强调了中朝人民联合抗日的重要意义,并创作了一首《中朝民众联合抗日歌》。

9月,杨靖宁率总司令部、警卫旅、少年铁血队,共约四、五百人离开辑安,向东北临江、潆江、桦甸一带转移。走一路打一路,杨靖宇率领部队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敌人设下的重围。

抗联老战士合影

危急存亡之秋,金日成将军向杨靖宇伸出援助之手。

金日成曾回忆:程斌的投敌,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为支援濒临崩溃的第一军,我们紧急准备了一批军火和军需,派一支部队绕过潆江县,经金川、柳河两县向通化一带移动。这样做是为了分散包围第一军的敌人兵力,给第一军创造突围条件。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在执行远征计划[进攻朝鲜国内]之前,首先营救出第一军的战友,保存东北抗日力量,加深朝中两国共产主义者和人民通过多年的共同斗争结成的战斗友谊。

当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派我们的一支分队故意大摇大摆,边打边走,直逼通化,以吸引敌人;我则率领一支小分队秘密打入国内腹地,加强国内革命斗争。

一方面,主力部队转战各地,痛歼敌人。其中,一个典型战例是八道江附近的修路工地袭击战。

八道江驻有日军、伪满军、武警和自卫团等许多兵力。这些敌人,一方面频频出动“讨伐”活动在临江地区的人民革命军,一方面加紧进行自朝鲜江界和中江经由临江通往满洲内地的军用公路和铁路的铺设工程。

我们袭击通化和临江之间的一个大工地,转瞬间消灭了守卫工程的敌人,捣毁了建筑工程。其后,又在八道江、外岔沟和里岔沟一带攻击了敌人,接着进行了抚松县西岗战斗,把敌人吸引到我们这边来了。

灵活的战术转移,使敌人蒙头转向,找不到朝鲜人民革命军的行踪,被拖来拖去,累得筋疲力尽。这证明我们旨在营救第一军于困境之中的战术转移和一系列的攻势取得了成功。

开展抗联纪念活动

1982年,本溪县成立史志办。第一任主任宋自然参加过解放战争,是位老革命,他在任的几年里,由史志办牵头,在本溪县内多处募捐、踏访,修建革命遗址和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纪念碑、中共南满省委密营遗址标志碑、边沟歼敌战遗址标志碑、大青沟战斗遗址标志碑、外三堡抗日民主政府遗址标志碑、抗日联军一军第二次西征会议纪念碑……都是在那一期间修建的。

本溪县草河掌镇汤沟“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第一次西征会议遗址”。葱茏草木掩盖了80年前的壮志豪情,唯有山上耸立的纪念碑,在诉说那段国难家仇。

在桓仁木孟子镇有种名牌小吃——抗联煎饼。

桓仁县老秃顶子山脚下的木孟子镇的很多村民都会摊煎饼,早在抗联时期,木孟子的反日妇女会曾组织当地百姓摊煎饼,然后无偿送到山上给抗联战士们吃。

煎饼的故事,可以佐证以下事实:

当年,日伪军为切断抗联将士和当地村民的联系,采取“集家并屯”等“剿匪”暴政,实行经济封锁,加之抗联密营经常遭到破坏,抗联部队在吃、住方面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他们孤悬敌后,经受了人类历史上最原始、最残酷的生存考验,常常多日水米无着,只能避居山里,风餐露宿,没有后方,没有给养,没有弹药,所需的一切都必须用鲜血和生命换取。为了冲破封锁,把粮食送到山上,有的乡亲故意把牲畜赶到山上,然后再以找牲畜的借口把粮食带出屯子。

薄薄煎饼,见证了抗联将士与革命群众的鱼水深情,更见证了辽宁抗联斗争的艰苦卓绝。而衣衫褴褛的抗联将士们因艰苦而坚忍、因残酷而勇猛、因爱国而毅然赴死的民族气节深深地印在了本溪人的记忆中。

80多年前,著名抗联将领宋铁岩、李敏焕、李红光、王仁斋、韩震等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本溪这块土地上。从英烈那里,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可以看到我们中国人心灵当中最有力量的部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