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山口里峡谷
文/李小毛
作者简介:李小毛,出身贫寒,毕业于新邵四中,供职于山口里电站,兴之所至也爱写写画画。
发源于望云山的高平水,九曲回肠,婉延曲折。流经至观音桥时,被大山阻挡,硬是冲刷出一条3公理长的峡谷,又继续东流注入资江。从下游往上进入峡谷的入口处,两岸青山对峙,陡峻雄险,这就是著名的山口里。
山口里位于石马江上游的咽喉之地,座落于迎光乡车塘村,距迎光乡政府1.2公里,是一个有着光荣抗日传统的所在之地。
山口里左侧有一个硕大的仙人“屁股印”痕,大仙坐在此用力一蹬,就把山一分为二,右岸石壁上有仙人的“脚板印”,“屁股印”旁还有一块重达数十吨的平石头,被当地人称为“仙人床”。
山口里峡谷是古时溆浦至宝庆(今邵阳市)的主要官道,也是湖南中部及以东广大地区进入云贵川省的重要官道之一。
古代官员巡游到此,看到此处水口如此险要,都认定高平峪里必出高官,便自觉吩咐手下人等偃息旗鼓,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免自讨没趣。走到观音桥,远眺白沙界,发现高平多为剥皮垴,认为此处是多出皮匠的地方。便又呜锣开道,坐轿跨马,耍起威风来。
明未清初,车翰林(车万育)一家为避战乱,在峡谷中的尹家冲筑有“天竹山房”。车万育之长子并著有《天竹山房诗集》。“天竹山”既今天的“天竺山”。车万育二哥车万有为其老大车万备“大哥小筑落成”以诗云:
处处浮家辟草莱,
兄成小筑弟频来。
方他不禁红尘浪,
曲径何妨绿满苔,
金凤且能偕雾隐,
囊萤聊自寄山隈。
好将图史消晨夕,
涧竹篱梅听剪裁。
金凤山名,堂在其下,原注。
诗中的背景既车翰林一家为躲避战乱,在能遥见金凤山的地方,大哥车万备独立出来成“小筑”。金凤山既高平金凤山,“堂在其下”既古高平县之堂下桥。
也就是说,峡谷右岸的尹家冲,满山翠竹依依、涧水潺潺,是早年车氏兄弟隐居、读书、避难之所,因其父车泌书特别信奉风水,后又将房屋建至车家桥头,屋后一条小丘陵活象一条大泥鳅,其房建在泥鳅之头上,面朝白石岩,上面有一个笔架山,所以车氏兄弟高榜得中,如泥鳅入海,颇有建树,此是后话。
峡谷左边的官道上建有一茶亭,取名为“遹观亭”,晚清一品大员魏光焘(魏午庄)亲题对联云:“眼中人且莫匆忙,一瓯暂解当途渴;天下事多有缺略,万贯还须有用钱。”
晚清重臣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途经邵阳至溆浦考察时,从巨口铺进入栗坪,经顺水桥,在车家桥小息后,也是从山口里进入高平的。
公元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关建时刻,日军为挽回败局,妄想偷袭芷江机场,威逼重庆。日军中路军大举进至山口里,行军至此,看到峡谷如此雄险,胆战心惊,深感大难临头,中国军民如在此设伏,再来个关门打狗,岂不死无葬身之地?
果不其然,国军在峡谷左岸的金家排至斋公坳一线,挖了两重战壕,打了多场阻击战,为争夺峡谷右岸的制高点(牛栏寨),国军与日寇反复争夺,阵地几经易手。国军凭借美军飞机轰炸日寇,激战五昼夜,双方伤之惨重,最后国军取得了牛栏寨保卫战的胜利。中国军民凭借山口里的有利地形,打得日寇溃不成军、疲于奔命。山口里阻击战为抗日湘西会战的全面胜利,注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过境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勤劳勇敢的迎光人民修建了山口坝,两岸青山对峙,绿树成荫,湖面碧波荡漾,游鱼可数。人们为欣赏美景陶冶性情,每天有数十人来峡谷或跑步,或垂钓。
春天里山中雀鸟欢唱,涧水潺潺;夏天也见流泉飞瀑,满木葱珑,翠竹依依,油桐树上白花点点。
一到秋天,枫叶红遍,野果金黄,板栗成熟,酸枣掉落,野葡萄酸甜可口,弥猴桃润入心脾。渴了掬一捧山泉,甘咧清凉,看白鹭翻飞,游鱼嬉戏。
冬天里,因峡谷土地湿润,这里又是冬笋生长的绝佳之地,人们涌入峡谷,细心寻找,奋力挖掘,挥汗如雨寻找着这道美味佳肴,一些行家一个上午可挖二三十斤呢。
来到峡谷之中,避开了尘世的喧啸,可以纵情高歌以排解心中之烦忧;尽情呼吸天然氧巴的清新空气。在这里会让你宠辱皆忘,流连忘返。
来源:罗洪人网,原创作品,禁转
编辑:阿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2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