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来也。

记者:请问韩老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否会有压力呢?

韩愈:压力当然是有的,万一后面来一位更厉害的,把我的C位挤掉咋办,尤其是苏轼这小子,贼优秀。

记者:苏轼说你是他偶像呢。

韩愈:没错,他发明了东坡肉,我发明了胡辣汤,就凭这,我才把那吃货拿下的。

记者:你对你的学生们或者后辈有没什么话要寄托的。

韩愈:现在双减了,该吃吃,该睡睡,读书确实很辛苦,不过身体要紧,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人生道路很长,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

记者:掌声有请今天主角韩愈韩老师。

韩愈的为人处世,道德品行,文学修养,在走下坡路的中晚唐堪称典范,人民教师,人民的好官,国之栋梁,一堆头衔戴不下。

韩愈到底有多牛,看看他粉丝群,从同时代的刘禹锡,张籍,孟郊,贾岛,到下一个宋朝的欧阳修,苏轼,再到明朝的杨慎,清朝的曾国藩等等,一串顶流大咖。不要说那些十八线小咖了。没办法,这就是韩老师的人格魅力,帅到起飞。

写韩愈不太好写,文字不够,诗词来凑,发现他出名的诗词不多,因为他把精力都放在写原创文章上面了,文章一写就是爆款,这就尴尬了。人生经历很丰富,少年苦,壮年也苦,中年奋斗其实也挺苦,晚年虽然事业很顺,但是身子又不行了,生病乱吃药一命呜呼也苦,人生就是苦苦苦。但是他为官清廉正直,无私提携他的下属和学生,对于不正道的事情敢于挑战传统和权威,敢于革新文化,对于假大空的骈文进行批判,能做到以上任何一点都很难,确实不是一凡人。

年,韩愈出生,三岁,就变成了孤儿,由他大哥和嫂子抚养,当小韩视如己出,12岁那年,他哥又挂了,大概率他的嫂子没有改嫁,两个人相依为命过日子,小韩从小读书非常刻苦,他知道,要么吃几年读书的苦,要么就吃一辈子没读书的苦。所以不需要什么小红花,五角星,零食,KFC,甚至红包奖励之类,高度自律,寒窗苦读。

19岁那年,第一次去长安参加科举,本想体验一下什么叫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信心满满,胸有成竹的小韩这次受到社会捶打了,名落孙山,没中。

其实小韩没中的原因,大概率不是考试不行,而是不会混圈子,没给自己刷名气,看看当年陈子昂,摔了一把万的破琴给自己充值流量,那个时候科举试卷是不隐藏名字的,老师打分的时候还看看这家伙有没有名气,有没有关系,这点对于贫困生小韩来说就是致命的。在京城继续呆两年,又参加了两次科举,继续落榜,复读复读再复读,小韩有点怀疑人生了,虽然自己也托关系,找人推荐过,但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还是一无所获。先回老家吧,看着大嫂辛辛苦苦供养自己,边搬砖边看书,尽量为大嫂分担一点,自己不是不努力,而是大环境就是这样,寒门出贵子确实比较吃力。先找份活干,调整好心态,考这玩意儿确实非常难。

年,25岁的小韩第四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这次终于中了,中了科举只是相当于拿了毕业证书,分配工作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他参加的是学宏词科考试,结果又失败。年终,他尊敬的嫂子去世,他回老家守孝了五个月。第二年继续参加那个鬼吏部考试,又失败,第三年继续考,还是失败。真的见鬼了,期间给当时的宰相写求职信反应录取问题,结果一点反应也没有。人微言轻,无背景,无人脉,无名气,就这样,三无人员小韩这段时间过得那叫一个卑微。被现实狠狠捶打,想起19岁第一次来长安的意气风发,恨不得脸上刻上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如今快10年过去了,干谒诗也写了不少,简历也投了不少,请客吃饭送礼估计也没少,投诉信也写了不少,啥效果也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就是小韩30岁之前的人生,教科书式演绎奋斗青年被社会捶打的人生,不过好在无论怎么打击,小韩依旧身心健康,这点很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处投简历还是有用的,28岁的小韩终于找到第一份工作了,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相当于实习生,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这就是小韩人格魅力开始逐步闪光的起点,乐于帮助后人,敢于对传统陋习文化进行改革。

年,小韩的直属老板,相当于他到第一位贵人宣武节度使董晋去世了,半年后,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兼职当协律郎的实习生。

年,小韩第四次前往长安参加那个鬼吏部考试,这次终于考上了,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国立大学老师。

当老师是他的第一份正式编制工作,对学生特别爱护和关照,人民教师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人格魅力尽显。虽然刚开始只在这个岗位上只短短干了一年,不过后面还有当国立大学校长的经历。

年,晋升为七品监察御史。那年关中大旱,他前去探访灾情,亲眼目睹饿殍遍野,而负责行政的京兆伊李实确在唐德宗面前鼓吹百姓安居乐业,粮食大丰收。典型的闭着眼睛说瞎话,刚正不阿的小韩看不下去了,直接上疏唐德宗,结果被小人诬陷,以混淆圣听的罪名贬为连州阳山县令。这件事情告诉他,胳膊拧不过大腿,什么是人微言轻,什么叫人间险恶。不过好在仅仅在县令岗位一年,年,重新调回长安,继续当国子监博士,人民教师,著名的《师说》就是他教学心得,“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且他也是这样做的,韩愈以身作则,广收门徒,世人称其门生为“韩门弟子”。

“韩门弟子”中,随便说几位,足够震撼。

比如张籍。张籍年龄比韩愈还大两岁,却甘拜韩愈为师,正应了《师说》中那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张籍最有名的当属那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张籍是韩愈的大弟子,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张籍进士及第,正是由韩愈引荐的,估计想起当年自己的心酸经历,四次考科举,四次考吏部,所以特别愿意帮助后生。多年以后,韩愈当上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二把手,第一时间“利用职权”安排张籍当水部员外郎。

韩愈想找老张一起郊游踏青,但张籍老找“没钱啊”、“工作忙”之类的借口搪塞。韩愈便挥毫写下超级名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OMG,一种“甜蜜蜜,雨下得多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的既视感,有木有!

张籍读了后,内心春意盎然,春心骚动,立马答应一起去玩儿。结果一看现场,没准就是照骗。

所以,文青们下回再遇到闺蜜或基友不肯陪你出来蹓跶,要写诗搞定啊,一首不行就两首!

还有一位得意门生,就是写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鬼李贺,这是怎样的脑回路,才能写出如此奇妙的诗句?

李贺如此有才,想必考取功名应该如同探囊取物吧。然而,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和“进士”谐音,犯了名讳。在封建时代,如果李贺去参加科举考试,很多喷子会跳出来骂:“不孝!”(这封建陋习实在是莫名其妙)。韩愈看到学生被剥夺高考权益,他比学生还急,写了篇《讳辩》回击:“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如果换成现在,这种事情估计就被媒体大V刷屏了,《实力坑娃,取这样的名字就够了》《取以下名字,你就可以把娃坑死》,《取名指南,防止不坑娃》等等,韩老师直接敢于挑战陋习,人格魅力又尽显。

另一位学生,就是写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他跟韩老师的“推敲”故事想必大伙一定听过,就是那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用敲还是推,贾岛拿捏不定,后来韩老师说,用敲,就这么定了,你个笨,这么简单的事情整两年。

最后再介绍一位苦吟诗人,写“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孟郊,韩老师也是特别关照。

公元年,韩愈的人生迎来了转机。这一年,唐宪宗登基。一朝天子一朝臣,往后十余年间,官运亨通,从八品升至最高四品。

在一个二月天还在下雪的日子,韩愈停顿了一下手中的毛笔,卷上正在修撰的史册,来到屋外,站立与雪中,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历程,春天是不是来晚了,就如自己的人生,四次科举,四次吏部考试,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内心颇有感触,于是重新回到屋内,写下超级名诗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最后两句,其实很有深意的,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上没有抱怨迟来的春色,反而很欣慰的在歌颂白雪,竟然纷纷扬扬,穿树当起了飞花,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只要心里有春,连下雪都可以看成是飞花。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

公元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造反。叛军派刺客暗杀了宰相武元衡,裴度也被刺伤。

朝野震动,群臣就“战与和”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关键时刻,韩愈上了一道奏折《论淮西事宜状》。

其中有一句,让唐宪宗决心战斗到底——“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

是啊!朕的江山朕做主,岂容藩镇狂乱的马蹄践踏!来人,给我拿下!

于是,裴度临危受命为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前往平叛。

韩愈当然不是“光说不做假把式”,他也随军出征了,而且是以行军司马身份,相当于最高统帅部参谋长!

韩愈虽然是文人,却当得起“参谋长”的头衔。他曾向裴度献计:“叛军主力都在前线,老巢蔡州只留下千余人的老弱残兵。主帅只要给末将三千兵马,末将抄小路偷袭蔡州,定能活捉吴元济!”

因为这建议出自文绉绉的韩愈之口,所以裴度犹豫了。

就在裴度犹豫不决时,另一波人马李愬雪夜入蔡州。当时天寒地冻,李愬在暴风雪的掩护下,出其不意地袭击蔡州,一战成名!

虽然韩愈没能亲自实施奇策,但李愬的成功,至少证明了韩愈的计策可行!

公元年冬,裴度率军班师回朝。路过襄城(今河南境内),天色已晚。为了不扰民,韩愈下令大军在城外扎寨。天寒地冻,士兵们被冻的瑟瑟发抖。

夜里有哀鸿在上空盘旋。想起当年,刘邦用四面楚歌声瓦解了项羽的军心。而大军中有不少降卒,韩愈担心他们听到哀鸿声后,导致叛乱,悲剧重演。

战利品中有大量胡椒。韩愈下令将胡椒碾碎,再加些碎牛肉、豆腐丝等,煮成一锅热汤。

裴度连喝三碗,哎呀,这酸爽,拍着大腿称赞,赐名「胡辣汤」。所以说韩愈还发明了知名美食胡辣汤。

此次立功,韩愈转升四品刑部侍郎,相当于司法部二把手。爬到高位不易,本该好好珍惜才是。多磕头、少说话,韩愈做不到啊!路见不平,他照旧一声吼!

公元年,唐宪宗派使者迎佛骨回长安。大唐刚刚平定了淮西叛乱,才露出一点儿中兴的气象,皇帝就开始整一些有的没的,劳民伤财。跟其他人一样眼不见为净吗?这怎么行。

于是,韩愈上疏《论佛骨表》,言辞激烈把老板骂一顿。铮铮傲骨的人民教师就是这样,唐宪宗一怒之下,把他贬为潮州刺史。一下子从超级大城市长安贬到了当时的十八线城市潮州。

人们为了纪念伟人,往往会把某事物冠以伟人之名,潮州有座山,原本叫笔架山,韩愈来了之后,就变成了韩山;潮州还有条江,原本叫鳄溪,韩愈来了之后,就变成了韩江。这是因为韩愈被贬潮州后,干了不少好事,比如办学育才、兴修水利等。当然,最著名的故事非《讨鳄鱼檄》莫属。

当时,潮州有很多鳄鱼,它们就像强盗一样,肆无忌惮地吞噬当地人的鸡鸭牛羊。

韩愈得知后,怒了,他要为民除害,要向鳄鱼宣战。

先礼后兵,他专门写了一篇讨伐鳄鱼的檄文,投诸江中。鳄鱼听令,你们非法侵犯领土,限你们七日之内撤离!如有违者,斩立决。檄文一出,鳄鱼真的撤了。这当然是个传说,实际上是韩愈带领百姓实实在在捕杀了鳄鱼,当时我猜肯定没有制作皮具技术,否则人手一个鳄鱼皮包包多好,如果有烹饪鳄鱼肉的技术,那估计压根就不需要捕杀,后续还要养殖鳄鱼了。

韩愈虽然在潮州仅待了短短八个月,造福一方的好事却做了一箩筐。韩愈觉得最朴素的为官之道就是造福百姓,其他都是扯。韩老师人格魅力又加一分。

年,韩愈奉召回京,担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

随着韩愈的段位不断升级,从青铜一路升级到文坛王者级别。韩愈的稿费也水涨船高。长安城内的大户人家,不惜重金请他撰写墓志铭(贺知章也经常干这事情,清廉官员的赚外快手段)。润笔费多高呢?刘禹锡曾形容是“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据说韩愈曾写过一篇值“绢五百匹”的墓志铭。绢五百匹,相当于贯钱,在当时就是普通公务员的年薪!不得了,在现在就是妥妥的上千万粉的大V啊,发个广告顶别人一年工资就是这个概念。

衣食无忧的韩愈本该安心养老了,但他仍然心忧社稷。

年七月,成德节度使田弘正被部将王廷凑所杀,王廷凑自立为节度使,当时朝廷迫于实情暂无法镇压,只得予以承认并想要招安。那么,招安特使谁来当呢?朝堂上顿时安静了,群臣们纷纷低头。你们看,这帮鼠辈,除了喝酒吹牛,啥也不会。“我来!”又是韩老师挺身而出。

当时韩愈年过半百,已是两鬓斑白的老人,但他毅然决然地肩负起前往安抚叛军的重任。他的好朋友元稹,就是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位,听到韩愈要去,急了,立刻向皇帝进谏:“韩愈身为文坛扛霸子,陛下却让他深入虎狼之穴,万一有失,大唐今后可少一位巨才啊!”皇帝听后,觉得不无道理,便下旨追回韩愈。当元稹气喘吁吁地追上韩愈时,韩愈不顾劝阻,只撂下一句“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便头也不回的勇往直前。用林则徐的话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韩老师的人格魅力,韩老师又得一分。

韩愈当然知道此行危险,极可能有去无回。但他走得更快,唯恐误了时间,误了苍生黎民。迟则生变,倘若王廷凑觉得朝廷怠慢,万一反悔,没准儿又是一场“安史之乱”。当他赶到王廷凑的军营时,发现大帐里刀光剑影,只待“摔杯为号”,犹如一场鸿门宴。

韩愈身为一介文士,却神情泰然,平静耐心的阐述利弊,看看那些叛变的家伙,没有一个好下场的,而接受诏安的人,看看他们的官位以及后代都得到朝廷妥善安排,王廷凑被韩愈的谜之淡定的气场,和以理服人的话语所感动,决定息事宁人,一场叛乱就在韩愈的谈笑间灰飞烟灭。

年,韩愈官至最高四品吏部侍郎。

年十二月,韩愈在长安家中因病去世,享年57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多年后的北宋,元丰元年(年),宋神宗追封韩愈为昌黎伯,并准其从祀孔庙,在宋神宗眼中,韩愈这老师当的可以媲美孔子了。

韩愈有位叫苏轼的粉丝被贬惠州。惠州离韩愈当年的流放之地潮州不远,所以,苏轼常去玩。特地去拜访了韩公祠。他伫立在韩愈的雕像前,凝视良久,喟然叹曰: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就是对韩愈最高的评价吧。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作者:今晚吃鱼

芸芸里的众生,尘中的尘

21.12.23于沪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深入浅出的诗词爱好者,没有优秀作品的伪诗人一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