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唐大历四年(年),于龙岩县胡雷下堡(今永定县湖雷镇下湖雷)置上杭场(场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以理铁税。大历十二年(年),龙岩县改隶漳州,上杭场脱离龙岩而隶汀州。南唐保大十三年(年),上杭场迁至秇梓堡(今高陂镇北山村)。宋淳化五年(年),上杭场升为上杭县,县治仍为秇梓堡。至道二年(年),上杭县治从秇梓堡迁往白砂。至此,秇梓堡作场治40年,作县治2年。

为什么当年会选中秇梓堡作县治呢?从地理环境看,此地北面有一座山叫“北山”,又叫“乾寿山”,此山高约米,长约0米,成小弧形,成为古县治的绝佳“靠背”。而“北山”之后数公里处,又有更高峻雄壮的笔架山作为屏障。北山前面是一马平川的盆地,足有10多平方公里,适宜建造城池。盆地上有溪水沿着蜿蜒流出,当年的秇梓堡正是一个天然的坐北朝南、山环水抱地理环境,确是“堪舆学”上经典的一块风水宝地。

当时,场司、县署就建在今昌裔堂(长楼厦)右边约50米处,即往甘泉的路面上,小地名叫“城下坎”。县署建筑以木架构为主,坐北朝南,背面的乾寿山是玄武,左边的莲花山是青龙,右边的黄田山是白虎,前面的南山就是朱雀。县署前边是薪仓,西边是练兵的西门排。县署周围,栅木为城,附近则散居着一些住民。四周田野开阔,绿树成荫,自然环境优美。

因年代久远,后来旧县署倒塌,只遗留下一座大土堆,约二丈见方,高五六尺,人们在上面立了神坛,昌裔堂元宵闹花灯,正月十九晚上都要到此处作谢灯之礼。上世纪50年代,此处已开为稻田。县署前面如今的小地名叫“新(薪)仓下”,就是当年储放薪粮的仓库所在。当时县城没有城墙,只用木栅围城,至今城壕废地尚依稀可辨,且留下了“壕沟上”的旧地名。至于“西门排”,山排宽广,则是当年练兵的校场。

上杭县治改迁白砂后,在年间又经历了3次搬迁,终于在南宋乾道三年(年),正式设于汀江之滨的郭坊村(即今上杭城关)。

明成化十四年,即公元年,永定县从上杭县分出。因此秇梓堡的名字渐渐被历史湮没。天然屏障“北山”的地名,从此一直沿用至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8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