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忘江湖

秦皇岛市北部山区有一个花场峪,山谷幽长开阔,群峰耸立。东西两条连绵的主山脉裹挟着山谷,并向谷底甩出了数百条嶙峋的沟壑。风雨为刀,冰雪为凿,这是亿万年大自然雕琢出的美丽峡谷。谷中溢出的清流,汇聚成河,几经辗转奔向山海关石河入海(见图一)。

图一:花场峪西侧山脉一角

花场峪北通祖山镇,南达石门寨。其东侧山脉之外,是省道义院口,西侧山脉之外是著名的祖山风景区。花场峪峰峦叠嶂,风景如画,四季变幻。既有神奇的瀑布、龙潭,神圣的黄山绝景、恋爱森林,还有神秘的长垣、古堡,更是有可歌可泣的抗日故事。今天单单介绍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线——长城。

花场峪的长城纵横交错。谷中设有两道关口,四座戍堡,多条墙垣,哨楼、墩台和敌楼比比皆是(见图二)。这样复杂的布局令墙迷们不解。笔者经过多次实地踏勘,依据山形地势、战术思想、长城记工碑及有关史料,大致梳理如下,与墙迷探讨。

图二:花场峪明长城防御体系示意图

一、花场峪边墙修筑年代及多次改建

花场峪的长城为明朝所建。明朝二百七十多年,大规模修筑长城约二十多次,而花场峪这段长城至少大修过六次。第一次是明洪武期间。明得天下后,百万大军调拨到边界地带驻扎,其目的是军队远离政治中心,不但利于稳定,还利于对外出击,对内平叛,保家卫国。燕山作为防御纵深地界,开始设置关口、建营立寨。这时期修建了花场峪老关,并设置了一批烽火台,其中老烟台山大平顶烽火台就是其中之一。

第二次是明永乐时期。明永乐十一年,阴阳大师曾从政在多名士兵的保护下,开始勘察边界,风餐露宿六年,行六个省,借鉴前朝长城故道,规划了明长城及要塞,确立了明朝边界走向。一些地段修筑了防御设施,大部分地段则修筑了简易的石墙或土墙,用于宣示主权。当然这种单方确定的边界,对方是不认可的,也许这是经常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吧。

这次花场峪修筑的是简陋的石墙长城,它从大平顶西侧山坡斜插下来,跨过一道涧口,与花场峪老关(现称大边)相接,而后顺碾子沟北山梁向西,奔祖山忘忧谷而去。

第三次是花场峪老边改建。原来从大平顶到老关口这一段城墙修建得不合理,一是如果敌方站在大平顶北面的山脊,居高临下能够俯瞰整个关口的防守情况;二是从大平顶直接下来的石墙,因太陡经常被冲毁;三是这道石墙还要跨过一道涧口,不利防守。所以,城墙改建为沿大平顶山脊向北,约一千米后到达一座大断崖后,折向西,顺山而下,转南过两道山岭,接续到花场峪老关。

第四次是明中期改建。“土木之变”后,明英宗被俘受了刺激,复位后开始投入巨资,重新大规模整修长城。具体到花场峪,将原花场峪关口南移三千米重建,即现在的花场峪关。关口调整了,长城线路需要改线,从大平顶开始,向南沿山脉到达新的关口。新关口向西,城墙由轿顶山经大绪口再到“长城大坝”,至苇子峪关。新建的花场峪关两侧山势陡峭,山口比老关窄,更适宜设防。

第五次是明中后期补修。据统计,明朝秦皇岛段长城发生大小战事达43次之多。涉及义院口至花场峪段长城,是最严重的一次,长城被对方扒开16处缺口。敌方退却后,明军重新将城墙缺口修补起来,并根据实战经验,个别地段加高加厚。

第六次是明后期,即隆庆及万历年间。随着建筑材料的进步,花场峪段长城进行了全面改造,要冲地段将石墙包砖,加高加厚墙体,建骑墙空心敌楼,设置哨楼战台。目前我们看到的巍峨壮丽的长城,基本上都是明后期的杰作。

明朝的国防建设,随着防范对象的不同,边界也在调整,长城防线也在移动。防残元,分封塞王守边,形成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最远曾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如在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段修筑的长城;防朵颜,防线内缩,形成九边长城防务,如蓟镇、辽东长城;防女真,防线进一步内缩,弃辽东,退守山海关及蓟镇一线。

二、花场峪的老烟台山大平顶

花场峪东侧山脉上,有一座海拔多米的高山,其顶突兀着几十米高的峰崖,崖顶四周壁立,顶部是一片平地,所以称其为大平顶。它是整个花场峪的制高点,站在上面,不但对花场峪整条峡谷一目了然,还可南望大海,西见祖山天女峰,东面的义院口、板厂峪、董家口长城烽燧尽在视野之中。

大平顶是老烟台山主峰。这座大山之所以称为老烟台山,是因为大平顶上很早就设有烽火台,其烽火点燃,烟雾直冲云霄,百里可见。从东边拿子峪过来的老边墙、新边墙,直抵大平顶峰崖,又从崖壁北西南延伸出三条边墙,北、西是老线,南是新线。凌空俯瞰,可谓五龙聚首,蔚为壮观。

无路可通大平顶,古时应该设有木梯上下,现在可从东北侧崖缝攀爬。大平顶上有几百平方米的开阔地,遗留着几道古墙垣,中心屹立着一座空心敌楼。敌楼是由原来的老烽火台改建,敌楼箭窗以下,是整齐的花岗岩砌石,异常坚固。大平顶视野好,又安全,当时是这段长城的指挥中心,由较高级别的将领驻守(见图三)。

图三:花场峪老烟台山大平顶,图中标注的是新边

三、花场峪的老边墙、老关口

明朝的中晚期长城大部分覆盖了明早期的长城,我们将没有覆盖的明早期长城叫老边,相对来说明后期的长城叫新边。花场峪的老边是从董家口正冠岭分出,经过辽宁葫芦岛绥中旧关村、河北秦皇岛海港区平顶山、至板厂峪实心楼南,与新边重合后,再到义院口的顶尖楼南分叉,途经青龙县拿子峪老关口,到达花场峪老关。而后跨过祖山忘忧谷,从棋盘山南,沿乌龙沟北山脉,过响山,接续到冰糖峪笔架山西侧,与梁家湾峪门口过来的新边交合,奔箭杆岭而去。这段老边是属于明中后期修筑新边后,被舍弃而遗留下来的,全长约一百多千米。

涉及到花场峪段老边,是从大平顶分叉出来的两条,一条是顺老烟台山山坡直达花场峪老关;一条是从大平顶向北,沿山脊到达一座大断崖后,向西转南迂回到花场峪老关。两条老边会合到老关墙后,从关西崖顶烽火台,向西北延伸,途径碾子沟北山脉,大黄山,奔向忘忧谷。这段老边长约10千米。这段老边为毛石干垒,砌石不大,无灰口。大部分顶宽1.5米,底宽1.8米,高2米,其中一段仍保留着完整的原始墙体(见图四),这对明早期长城来说,非常罕见。在沿线视野好的山顶部位,设置有石砌墩台,现已全部塌毁,从残留瓦片分析,当时墩台上建有亭房。另外,还发现了几处石墙泄水槽(通道)。

图四:墙体顶部平整,周边没有散落的墙石,说明是保持原样的一段明早期边墙

老边比较简陋,窄小低矮。所经过的山脉比较平缓,遇到较陡峭的山峦时,不再砌墙,以山险作为屏障。山险间的断口也是简单地垒砌些石块,类似挡墙。看来老边的防御目的不是很强,更注重的是宣示边界主权。值得欣赏的是,老边墙附近的一些山体还是叠岩构造(见图五)。

图五:花场峪老边附近的叠层岩石

花场峪老关,原名清水关,现称大边。花场峪的名称,来源于明边军刻在附近山洞中的“花场峪”。边关用此名,颇有“战地黄花香、烽火柔情暖”的味道。花场峪老关现属青龙县地域。花场峪老关口宽多米,主关墙建在河床之上,西端顶在崖壁上。墙顶部宽度超过10米,墙底宽14米,高约5米。土石混筑。主关墙外40米设有一道拦马墙。拦马墙西端也顶在崖壁上,东端延伸到丘陵上的老边,并与主墙形成一座小瓮城。因为关墙厚重,历经洪水仍残存大部分墙体(见图六)。

图六:站在东侧老边俯瞰花场峪老关口、关城及拦马墙

关墙内建有关城。关城不大,石砌墙。城门设在东墙,面向河流,距离关门通道不远。关城南墙留有小便门,仍遗留着石台阶。关城常驻边兵一百多人。现在关墙附近还住有几户农家。

关口部分已经没有痕迹,推测应该是紧邻河道。河道宽约40米,跨河关墙原为木栅连接或靠水窦设障。

四、花场峪的新边墙、新关口花场峪的新边墙,是经义院口、拿子峪新关,过“媳妇楼”,抵至老烟台山大平顶。而后从大平顶崖根南下,到达花场峪新关口。再从新关口向西,跨过轿顶山,越过大绪口,经一系列大山险,在“长城大坝”处,迂回到苇子峪。全程约15千米。

新边墙为明晚期所建,规格较高,多为一二等边墙,地幔砖、垛口、女儿墙、障墙一应俱全,墙体保存也较完整。涉及山险墙、劈山墙,也是削凿得十分陡峭。沿线敌楼设置密集,排列紧凑。远看,座座敌楼雄立峰崖,错落有致,煞是壮观(见图七)。

图七:花场峪敌楼

新边线路极险,防御功能很强。沿线峰峦叠嶂,崖壁纵横,别说建墙,就是人走都很吃力。当时的长城建造者们历尽了千辛万苦。

花场峪新关是明中后期修筑的,距老关约3千米,仍用花场峪这个名称。蓟镇长城类似情况很多,附近的董家口、城子峪、拿子峪等几个关口都是用迁移前的名称。目前花场峪新关归属海港区管辖。

花场峪新关,两峰夹一口,比老关险要。关墙高大厚重,依次设有敌楼、水门和关门,清一色的砖包墙。关口原有重檐歇山顶关楼。入关几十米设有关城。再往内,是大绪口营,后方是驻军七百多人的石门寨。关墙外三十米设一道石砌战墙,五百多米外的山体拐角处,矗立着两座前哨烽火台,以传递前方敌情信息。

一般的关墙之外,设置有拦马墙。花场峪新关却不同,关墙之外是一道高规格的石砌战墙。战墙之上,骑墙设置两座大石垒砌的战台,战台上面配置弩或炮,火力可覆盖整个沟口前沿(见图八)。

图八:壁垒森严的花场峪新关

与新关一山之隔,是花场峪附关“细谷口”。细谷口仅二十米宽,却有五座敌楼、一座墩台镇守。不仅如此,口内二百多米的小溪边,还设置了40*70米的石砌小关堡,护卫着这个小山口。

新关东北有个北沟,沟的尽头有一座石砌堡城,约60*米,墙体高而宽,四角设置圆形角楼,南墙设有门楼,即可屯兵又可避难防守(见图九)。它是为防守花场峪东段城墙而设置,距花场峪关城、细谷口关堡不远,三座营寨可协同防守。

图九:北沟堡城西墙,当地人也称围子。

五、花场峪明军驻防的军事力量

明朝中后期,边军的长城驻防设施(空心敌楼)、火器配备、物资供应、生活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就花场峪驻军的某一个时期来说,根据城墙长度、敌楼数量、关口规模、堡城设置等情况,来大致估算一下明军驻防的人数。

从东面大平顶过花场峪新关至西面长城大坝,总长约6千多米,敌楼21座。一座敌楼按守兵30人计算。城墙上守军约人(无战事时实行两班倒,一班约人)。花场峪后方有三座军寨,分别为花场峪关城、细谷口关城、北沟堡城。每座堡城兵力都在一百人以上,常备驻军至少人以上。

依此推断,花场峪守军约在1人以上,最高长官是守备或千总。其兵种有楼兵、夜不收、卫所兵等等。其驻军分为主兵和客兵,客兵实行轮流换防。一些地段实行了军户制度,按家族划分,一个家族负责某一座敌楼的值守。

如果花场峪老关及老边也在发挥防守作用,其守军还需要增加一部分。军堡营寨是守边的主要力量,也是修缮城墙的主力军。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城墙上守军换防、士兵屯垦放牧、行政长官及守军家属的驻地,也是储存粮草物资、军械弹药、马匹的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今天我们在花场峪看到的是明长城。史料记载,秦皇岛地域,有两千多年前的燕国早期北线长城,有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北朝(北魏、北周、北齐及隋)长城。这些长城大多以秦皇岛山海关附近入海为终点。但这些长城是否经过花场峪,或明长城覆盖了哪个朝代的长城,有待于碳十四测年。

花场峪明长城,不仅在明代的军事史上,就是在近代的抗日战争,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年,游击队员就是利用墙垣关磊,敌楼墩台为阵地依托,成功阻击了日军的多次扫荡,保卫了中共三省五县联合工委驻地。而两个花场峪的重名,也让日本侵略者迷糊,最终放弃了对这里的占领。

秦皇岛花场峪虽然是明长城中的小关口,但遗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演绎了明朝修筑长城的历史,揭示了明长城防御体系的组成。

花场峪是美不胜收的大峡谷,是波澜壮阔的万里长城缩影。参考文献:《四镇三关志》、《永平府志》、《抚宁县志》、《秦皇岛地名词典》、老边沟记工碑及专家学者对长城的有关论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94.html